一大早乘坐地铁前往卢浮宫。今天我得一个人行动了,徐小姐得陪她的男朋友。巴黎的天气仍是很怪,上午的时候阴冷,等到快是傍晚的时候,它突然就晴天了,太阳和蓝天令人感到久违。
一早,乘坐地铁来到卢浮宫,所幸不是旺季,快十点的时候,排队的人还不多,而卢浮宫每天九点开门。这个据说需要七天才能看完的世界博物馆,如今就藏在脚下。厚重的石板坚硬无比,我脚上的鞋子如此轻盈,以至于跳跃都无法引起它的微微颤动。文艺复兴的时代,古欧洲的记忆,卢浮宫无疑令世界瞩目。
许多人劝我去巴黎就不要去卢浮宫了,那些考究的玩意儿根本看不懂,即便是拍了一堆回来,也只是照片上的一堆石木。可如果我要说是为了长见识或者是了解文化和历史,相信每个人都会在心底里笑话我,连我自己都不相信。但还是要去看看这个地方,哪怕真不懂,权当是一种欣赏。抛开它是世界博物馆的身份,它本身还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王宫,虽说馆内许多地方都被现代设计和科技所覆盖,但它本身的古欧洲艺术更是一种强有力的魅力。然而欧洲文化里往往搀和着无数美感,这令人欣赏,偏偏卢浮宫里凝聚了世界文化和欧洲各个时期的美感。
卢浮宫不是每天都有中文讲解,我也等不了有中文讲解的那一天,只好勉强听听英文,但许多时候还是挺费解。这个时候真需要徐小姐陪在身边,她的法语实在浪漫。
进入卢浮宫,我花了3欧元买了一个讲解器,英文版的,里面聚会了卢浮宫所有馆的文化。听说25岁以下包括25岁就可以免票,这里指的该是欧洲人或是在欧洲留学或工作的中国居民。但当时我对这种比较模糊的情况下还是拿着护照走到了前往石器雕塑馆那儿,对着检票的女士说道:“25 free?”
“Yes!”她说着,看了一眼护照就让我过去了。在这之前遇到三个中国女孩因为没有买票站在检票口,她们似乎在苦恼着什么。当我告诉她们只要年纪未达到25岁以上就可以凭护照进来的时候,我才发现我其实是被“侥幸”通过了。凡是在巴黎旅行的中国游客都要买票。我得感谢那位检票的女士。
卢浮宫很大,但大多数游客先奔去了油画馆,他们要去看蒙娜丽莎,传说中的一笑令所有人慕名而来。作为卢浮宫三大镇馆之一的《蒙娜丽莎的微笑》该是吸引游客的主要因素。因此,石器馆的人袅袅无几,看守馆的工作人员是一个帅气的男士,他一身黑色西装,白色衬衫,藏青色领带,整个人看上去绅士极了。但他似乎并不关心来石器馆参观的人会有多少,他正坐着,偶尔起身走两步,并不说话。(每一个馆都有一个或两三个工作人员看守着,不论男女。)
石器馆内陈列的大多是陶,从罐子到艺术小品,或是微小的将士队伍,每一个都十分精细而认真。这些出自于古时的艺术,不论是大师还是普通匠人,都具备着一个时代的意义和发展。然而我能看到的只有用眼睛去欣赏,无法以心去体会,没有经历过的岁月说得再好也都只是通过眼睛去表达。倘若有一天像一个科学家或学者一样的身份去探究的话,也许还能够真正明白。
每一个馆都是相通的,方便的同时又像极了一个迷宫。大而没有准确方向,我游走其中,只好任凭艺术和历史带领或穿越。印象最深刻的可能就是古埃及馆了。
一直是被埃及法老的诅咒和魔法所吸引,一部《木乃伊》让我对古埃及有了更深的向往。沙漠,骆驼,神秘的金字塔,人面狮身,还有令人闻风丧胆又十分好奇的古老诅咒。如果说蒙娜丽莎是大多数人走进卢浮宫的第一因素,那么这幅完全是嵌在墙上的木乃伊画更是吸引我,这是我在卢浮宫中最喜欢的墙画。它十分“高大”,整幅画面的色调属暗沉,这与古埃及的神秘十分吻合。画面上一个缠绕着布条的木乃伊躺在画的最下面,上面一片昏暗,像是有无数沙子慢慢倾倒下来。我不知道这幅画是古物还是后来设计的,但它极为震撼而且吸引人。
以至于我在古埃及馆来回走了两遍,两次都看到这幅画。
馆内陈列着古埃及时期许多古物,大到门基,人像,石雕,柱子,石棺,木棺,小到陪葬品(饰物),石雕,乐器等,它们均来自神庙或是陵墓中,有的甚至是公元前2600的古物。当目光扫过每一件珍贵古物的时候,一种沉重使得整个人都变得沉默起来,追溯它的发源和衰败,怕是这里的每一件物品都不能完整的诉说。可我还是将电影中的画面带入了这眼前的所见。尤其是看到木棺的时候,电影中将活人捆绑塞进木棺的场景一下子蹦了出来,特别真实,令人感到害怕。毒蛇,毒蝎,老鼠,还有那密密麻麻啃食血肉的黑色虫子,接着被困住的活人只能在痛苦和挣扎中死去。这是古埃及对犯人最可怕狠毒的死刑,似乎每一个犯了古埃及法的人都要这样死去。然而关于它的诅咒却是真实又神秘。
不少游客都在木棺那儿拍起了合影,然而我不敢,我害怕这其中的某一个木棺还缠绕着恶灵或无辜死去留下的诅咒。为了让自己忘却这样的“阴影”,我赶紧是出了古埃及馆,这跟小时候看鬼片的心情是一样的——想看又不敢看。
然而我对古埃及仍是一无所知。
这个昔日的法国王宫如今就像是迷宫一样,很多时候我不知道自己是在地下还是在地上,唯有通过窗外的世界才能去辨认。然而地下珍藏的艺术品往往是更吸引我。尽管很多人说我是女汉子,少了女子的温柔,多了男人的刚强,但对于女性饰品,我内心仍是起了一丝涟漪,甚至是好奇。比起中国古代女子的配饰,古欧洲贵族所带的配饰与其截然相反,不论是造型还是气质,在各自有各自的美与魅力的时候,我首先被皇冠上的钻石吸引了。
首先它就在藏在一间十分古典的宫殿里,雕刻的墙壁,精致的壁画,典型的欧洲气质,如果这间馆内里所珍藏的就只是宫廷的餐具和皇冠,项链等配饰,那么这间古典的馆想必就是卢浮宫还是王宫的时候的某个宫殿,它的气质和高贵难以形容。因此这里摆设的每一件器具都显得精细,繁华,辉煌。尤其是玻璃框中的一定皇冠,它几乎吸引了所有游客的目光,也难怪它是压轴出场,瞬间惊艳了整个宫殿。
比起此处的惊艳,一处专门是黄金首饰和一处均是首饰盒的馆更是吸引了大多数女性前往。大概所有人都跟我一样,无意撞见,然后放慢脚步甚至是停下,这些精美的艺术品真是令人陶醉。不禁嫉妒这些饰品的前主人该是多么美丽,典雅。
从耳环到戒指,从项链到手镯,还有像别针一样的配饰,每一个都是金灿灿的,即便是过了几百年,当出土的那一刻的时候,它们依旧闪闪发光,似乎更是耀眼。
蒙娜丽莎所在的油画馆,我是最后绕过去的,也是我在卢浮宫最后的驻留馆。如果说游客特别多的话,那么我是不愿意去的。然而当我走进油画馆在欣赏中一步一步朝蒙娜丽莎走去的时候,游客比想象中少的多,不知道是不是还没碰上旺季,总之没有人满为患,油画馆里留下的空间令人有更广的眼界去欣赏每一幅珍贵的油画,但其数量之多很快就令人眼疲,不少游客都坐了下来,比起欣赏他们更愿意聊聊天,这像是在分享心得,多是外国游客。中国游客我还没见到几个,遇到的也都是自由行,但自拍杆很刺眼。这里并不是故意抨击,只觉得我们也该学会坐下来去分享所见到的风景,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同一幅画往往是不同的色彩。
我最怕的是“看了等于没看”,很怕回国后朋友问我“卢浮宫怎么样?”,而我除了说“很好”,却什么也说不出来。
当我见到《蒙娜丽莎的微笑》的时候,我愣住了,如此小规模的一幅画竟然吸引了全世界各地游客,每个人都想目睹她的风采,她的迷人之处真的只是最初的微笑?想想整个油画馆,除了《蒙娜丽莎的微笑》的这幅油画前挤满了人,剩下的地方都留有很大的空间,而大多数游客走来的方向也都是为了蒙娜丽莎。可见她的魅力已不是微笑,而是举世闻名的人气。
我试图走近跟前去,但拥挤的人群教人感到可怕。记得特别清楚的是在我准备放弃近距离目睹蒙娜丽莎的时候,突然来了一支中国游客团,清楚的听到导游说道:“这就是《蒙娜丽莎的微笑》,我们先合个影,然后有15分钟的时间好好欣赏这幅名画。”说着,导游就组织他的游客们站在与蒙娜丽莎面面相对的大规模油画前合影,差不多两分钟后,这些人就完全围堵了蒙娜丽莎。
“小姑娘,帮我们拍一张照片好不好?”当我要离开的时候,一个大妈跑到我跟前,拿着手机说道。
“人太多了。”
”没事,只要能拍到我和蒙娜丽莎就行了。“
果然,大多数游客不是为了她的微笑,只是她的人气。不知道达芬奇若知道今天的人们对他这幅画的疯狂追求是高兴呢还是悲伤?我看见的蒙娜丽莎并没有微笑,几乎没有人关心画上女人的真实身份,关于她的多种版本也没有人会在意。至于这使无数人为之倾倒的迷人微笑到底有多神秘莫测,怕是很少会有游客去注意它。
据考证,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含有83%的高兴,9%的厌恶,6%的恐惧,2%的愤怒。面对眼前这些人群的熙攘涌动,除了拍她就是与她合影。人群里,唯有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太太让我的相机再是举不起来,因此我从之前拍了一张后就再也没有以镜头的方式去欣赏蒙娜丽莎的微笑。
她拿着一个小包,臃肿的身材被挤得像是弹簧一样,但她始终就保持在原来的位置,一直目不转睛的看着《蒙娜丽莎的微笑》,她很专注,神色温柔平和。游客来来去去,换了无数陌生面孔,唯有她一直站在那里。
我相信在千万个游客当中,总有为他所欣赏的艺术品而追随来的人群。不论它是什么,在这个偌大的世界级博物馆离,因为每一件藏品而显得珍贵,倍有价值。而在今后,将还有多少古物和艺术藏品被珍留这里,这似乎不会引起多少人的好奇,人们只期待这里面的每一个物件都将有多少历史和故事,多少岁月和传奇。有生之年,目睹几百年几千年前的文明产物,这使任何一个人都感到骄傲。
法国 France
法国,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实行总统共和制。本土位于西欧,海外领土包括南美和南太平洋的一些地区。法国为欧洲国土面积第三大、西欧面积最大的国家,与比利时、卢森堡、瑞士、德国、...【更多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