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徘徊在世遗大门外的西湖离世界遗产还有多远(组图)

http://travel.sina.com.cn  2008年10月09日08:54  人民日报海外版

  

徘徊在世遗大门外的西湖离世界遗产还有多远(组图)
西湖风景

  

徘徊在世遗大门外的西湖离世界遗产还有多远(组图)
西湖风景

  背景

  《西湖申遗——西湖十景及湖心亭整治方案》已经向社会公示,西湖文化景观申遗工作也正式全面启动。

  早在1999年,杭州西湖就被列入我国“世界遗产”申报的“预备清单”中,时至今日,整整9年过去了,西湖这位“浓妆淡抹总相宜”的佳人却依然还在世界遗产的大门外徘徊。而且至今为止,有着“诗画江南,山水浙江”美誉的浙江尚无一处世界遗产地。

${长标题}

西湖风景

  方案

  据悉,目前西湖“申遗”采用的是美国哈佛大学设计方案,其主旨是避开整体的面,以局部的点为技术手段,即以“西湖十景”(包括了十个景点视域内的风景空间)作为“申遗”的具体对象。自8月份起,杭州开始修缮著名的“西湖十景”。这“西景十景”指的是: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洪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

  根据西湖“申遗”的3年计划,将以清代康熙乾隆年间行宫图为蓝本,按照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要求来恢复历史旧貌。据史料记载,康乾时期的“西湖十景”标志物,一般都是由御碑、御碑亭、御书楼、围廊小院等建筑围合而成的;而如今的“西湖十景”标志物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一碑、一亭、一楼、一院”的格局已基本不存。此次西湖风景名胜区的修复,不会完全恢复原有格局,将遵循“最小干预”原则,避免大拆大建,更多的是对周边意境的经典概括,处理好“十景”小空间与环境大空间的关系。

  西湖已达到申请世界遗产标准

  自古以来,西湖被认为是自然与人文相互交融的产物,是自然美与人文美完美结合的典范和实证。出于对这一片湖光山色的钟爱,从东汉华信造海塘、唐朝白居易修白堤、宋代苏东坡筑苏堤一直到今天,两千多年来人们对西湖的保护、疏浚、治理就从来不曾中断过,其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国内任何一个风景名胜区,从而也使得西湖的文化属性远远超过了它的自然属性。有人认为,一部西湖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自然演变与人类活动相伴相生的历史。

  进入新世纪以来,杭州市提出了城市发展要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的战略目标,重点保护遗存的旧城建筑,并斥巨资大力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此后杭州拓展了西湖湖面,恢复了杨公堤,重建了雷峰塔,使得“一湖映双塔,湖中镶三岛,三堤凌碧波”的西湖全景再现于世,85个历史文化遗存和景点得以保护和恢复。到目前为止,经相关专家认定,西湖已初步具备了“申遗”要求的残遗物(或化石)景观、持续性景观、关联性文化景观等种种特点。

  修缮与恢复,应该是对原有文化充满诚意的尊重。有专家认为,西湖“申遗”要吃透历史过程,梳理文化内涵,正确面对现实,讲究可行策略。他们提出不妨跳出老十景的框框,选择更具代表性的文化景观遗产作为申报项目。

  对于西湖,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的看法是:“与世界上以自然景观著称的景点相比,西湖人文景观最丰富;与世界上以人文景观著称的景点相比,西湖自然景观最多。”

  在不久前杭州举行的一次文化遗产论坛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助理总干事、文化遗产世界顶级专家莫尼尔·布切纳吉曾表示“杭州西湖已达到申请世界遗产的标准”。这一权威性讲话,引起了国内人士的关注。

  西湖“申遗”另有蹊径?

  长久以来,人们对西湖景观究竟是“自然遗产”,还是“文化遗产”,或者是“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争执不休,甚至在做西湖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前期工作时还存在定性定位的分歧。对此,长期研究西湖美学的杭州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李一凡在《2005年杭州蓝皮书》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西湖风景经历了自然淳朴、园林艺术化、城市景观化3种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具有自然、园林、文化和城市景观4种基本性质,但“体现着自然美艺术化的文化景观”则是其根本性特征。

  按照李一凡的说法,西湖可以从文化景观的角度“申遗”。他认为,从“申遗”的角度来看,我国文化遗产太多,“申遗”难度很大,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景观还不多,因此,将西湖从文化遗产改为文化景观遗产申报,更符合西湖的实际状况。

  据记者了解,目前世界遗产共分4类,即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文化景观遗产。其中“文化景观”这一概念是1992年12月在美国圣菲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6届会议时提出并纳入《世界遗产名录》中的。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解释,文化景观代表的是“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用”,“包括出于美学原因建造的园林和公园景观,它们经常(但并不总是)与宗教或其他纪念性建筑物或建筑群有联系”。而西湖风景区中的许多名胜古迹,则比较符合文化景观这一要求。

  让世界读懂西湖文化

  一位从事世界遗产保护的英国专家在考察西湖时,曾反复将西湖与北京的颐和园进行比对。从视觉景观的相似性出发,人们很容易就把西湖与颐和园联系在一起。

  一名旅游界资深人士指出,西方人更容易看懂颐和园,它的文化背景相对清晰:就是一座气象宏大的中国清代皇家园林。尽管颐和园的构思是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然而要理解西湖,却没有那么容易,要读懂西湖先要理解中国文学和哲学。这位人士还认为,“申遗”的过程就是向世界解释自身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和这种价值的人类性。西湖太有深度,西湖的深度是它无与伦比的独特价值,但也恰恰是因为它的深度使“申遗”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跨文化阐释变得更加复杂、更有难度,这就是西湖“申遗”的悖论。

  事实上在今天的人们看来,西湖的人文景观已胜过她的自然景观。“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钩留是此湖。”集天地灵秀之气的西湖,同时也是历史名人聚留之地,是历史文化的荟萃之地。三潭印月、南屏晚钟、柳浪闻莺、断桥残雪等“西湖十景”,寄寓着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思和隐逸意趣,而苏堤、白堤、虎跑寺、岳坟、苏小小墓、西泠印社,更是与西湖文化无法割裂的风物。

  要让来自其他文明形态国度的客人理解西湖,这就对“申遗”工作中关于西湖文化价值的诠释和阐述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杭州的一位退休教师,同时也是西湖“申遗”的志愿者在写给政府部门的信中说:“要让世界真正读懂西湖,首先要让他们理解苏东坡、白居易和李叔同,理解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在出世和入世中进退两难的人生,理解他们在湖光山色中平复忧愤、治疗伤痛、赢得自由的东方哲学方法,理解华夏文明中蕴藏着的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精神特质。西湖想要‘申遗’成功,只有跨越它的深度,才能突破它的难度。”

  目前,西湖已正式列入2010年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浙江终于要全力以赴为西湖叩开世界遗产之门了。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关于 西湖 的新闻

四川官网

四川依然美丽

九寨沟风景名胜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兰州—甘南—九寨沟线路已成为进入九寨沟的一条重要旅游线路。

金秋最佳赏叶地

随着十一黄金周的来临,秋色也渐浓了。俗话说“一叶知秋”,又到了赏红叶的时节,周末不妨驾车出游,看层林浸染,领略秋的韵味。

十一黄金周领跑后奥运旅游

近日从朝阳区旅游局了解到,为展示北京奥运风采,展示朝阳区改革开放30周年丰硕成果,朝阳区将在“十一”前夕推出八条奥运旅游精品线路

扬州运河博览会

第二届扬州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暨运河名城专家论坛在江苏扬州举行,期间将举办嘉宾水上入城仪式、专家论坛等多项活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