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毓璜顶庙会:一天3万游客 与“非遗”零距离

http://travel.sina.com.cn  2009年02月04日14:17  水母网

  一天3万多人!这个火爆的数字折射出市民对逛庙会的炽热情结。3日是毓璜顶庙会首日,记者在现场看到,为了在新年里讨个好彩头,很多市民一大早就云集毓璜顶公园,公园周边车水马龙,庙会里面人山人海。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非遗”等主题元素的引入,今年的庙会形态也在发生着变化———庙会已经不仅仅是舞龙耍狮子、踩高跷跑旱船、小吃汇集的单一样式,极具创意的新型文化庙会成为了今年最大的亮点。

  与“非遗”零距离

  随着雄厚而绵长的号声,“非遗”表演的重头戏———蓬莱大杆号登场了,十余位身着民族服饰的汉子一字排开,手持大杆号,让在场的观众见识了一次“把阵”的排场。北京来烟旅游的小曾,深深地被眼前这粗犷、豪迈的景象所震撼,跑上跑下地拍照、摄像忙了个不亦乐乎。

  “太精彩了,烟台的庙会真让我大开眼界。” 擦着额头的汗珠,“90后”的小曾告诉记者,他在北京也常逛庙会,像龙潭湖、地坛等综合型传统庙会他也见识过不少,但是像烟台这样有胶东特色的庙会还是第一次看到,像海阳大秧歌、只楚庙鼓、大杆号、胶东大鼓,在北京是看不到这些原汁原味精彩表演的。

  小曾告诉记者,此次烟台之旅让他获益匪浅,短短一上午,他已经成了烟台庙会的忠实“粉丝”,“有烟台味的庙会,这就是烟台的特色,我回北京要把这些活灵活现的映像展示给朋友看。”

  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在太乙剑坛周围的人潮人海中,一位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的老人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在庙会上不乏拿着专业器材拍照的年轻人,可是上年纪的老人配备这样的家什,确实很惹人注目。

  老人告诉记者,他姓韩,是烟台老年大学摄影专业的学员,今年已经75岁了。说起今年的庙会,老人的兴致高涨了起来,“庙会年年逛,今年景不同啊”。韩老告诉记者,今年的庙会让他找到了很多曾经“遗失的美好”,泥老虎、“一枝红糖球”……浓浓的传统唤起了蕴藏在心底的暖暖回忆。谈起对庙会的期望,韩老表示,传统是经过多年积淀下来的东西,不能丢,不管时代如何发展,咱还是得守住属于自己的东西,所以这传统文化一定要在庙会中发扬传承下去。

  如果说,传统文化对中老年人的影响是因为文化的积累,那么对于80后、90后的年轻人来说,逛毓璜顶庙会无疑是追根溯源的一个良好的契机。

  在毓璜顶庙会上,记者巧遇了一帮志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年轻人,在最高气温仅有6摄氏度的早春时节,只穿着单薄汉服的他们,显得格外惹眼。

  一位姓朱的小伙告诉记者,别看他们岁数都不大,但大家都是传统文化的拥趸,这次着汉服来逛庙会,只是想唤起广大年轻人对咱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庙会热”缘自文化魅力

  作为市民春节期间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毓璜顶庙会将浓郁的民俗风味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展现得淋漓尽致,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响应,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即使在西洋文化、无厘头文化,甚至是“山寨文化 ”盛行的今天,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传统文化魅力依旧,对于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国人而言,仍是不可替代的精神食粮。

  对此,烟台大学社会学专家袁建伟认为,作为一种社会风俗,庙会在千百年的发展进程中沉淀、凝结出自己特有的文化———感恩祈福、营造祥和,彰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尽管庙会的形式和内容有所改变,但其特有的文化核心没有变,贯穿于庙会上种种喜庆活动的,依然是人们追求和谐、崇尚和美的精神,也许这正是延续至今的庙会文化“基因”。可以预见,毓璜顶庙会必将在传承与创新的平行线上不断充盈,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继续扮演重要的角色。(YMG记者 马银涛 通讯员 月华)

更多关于 庙会 烟台 非遗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