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映秀旅游热悄然兴起 成为增强信心的标杆

http://travel.sina.com.cn  2009年01月24日09:32  南方报业网

  温度接近零摄氏度,年前的山间小镇映秀即将迎来又一个寒潮。用什么御寒?除了这年头喜气的锅庄舞和各地运来的救灾过冬棉被外,还有正悄然兴起的旅游热。春节前夕,那些从五湖四海来到映秀的人们,为重建中的映秀镇增添了不少热闹。震不垮的映秀人,正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增强信心的标杆。

  看看震不垮的映秀人

  8岁的女孩叮叮站在叔叔的自行车后,抹了抹被冷风吹得通红的鼻子,提高了音量叫道:“映秀小学的旗子还竖着!”

  住在成都,在成都市区读书的叮叮一直从电视上关注震后的映秀小学。罗女士是叮叮的母亲,1月21日晚,一家人进行家庭民主表决,决定骑车从成都去映秀。春节又逢寒假,要是往年,罗女士一家人会出去旅游,“去海南或者云南,暖和一点的地方。”但是今年对四川人而言是多么不寻常,“我们的旅游也要不寻常,孩子需要从废墟上获得教益,我们大人也是。”

  次日早上,一家三口戴上头盔,骑上自行车,从成都出发。一路骑骑歇歇,到映秀的时候已经是傍晚四五时,在穿过被折成几段的公路桥时,桥上写着“5·12大地震遗址”,叮叮忍不住下车拍照。叮叮相机里最多的还是废墟上的映秀小学。“她看到每个孩子都跟他们说话,问他们几年级,给他们小礼物。”

  罗女士一家当晚入住映秀板房旅馆,“由奢入俭难,过一下灾区的生活,就知道灾区人有多坚强,就应该对自己目前的生活保持知足。这是我们这个年在映秀获得的不同寻常的生活经历。”

  与罗女士一家一样来到映秀旅游过节的人们不在少数。映秀镇上的板房旅馆在临近过年的时候,生意尤为红火。记者到达时,老板娘笑称:“你们再晚点来就没房间了。”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们,都试图在寒冬里的映秀寻找一点精神暖意。

  “红火年”从自力更生开始

  寒夜降临。板房下星星点点的红灯笼放出的暖意正在努力驱散寒冷。

  58岁的李顺友认出了记者。5月16日,记者见到他的时候,他正从自家废墟里挖出一个铁盒子,盒子里装着他新近存下的2000块钱,他面前一件件摆着他挖出来的物件。“那天我一共挖出来5000块钱,把老伴安葬之后还剩了点。”

  李顺友之前是映秀粮站看粮铺的,“我很幸运,一看到屋子压下来就跑,还跑掉了。但是我老伴回家洗碗,没跑出来。”李顺友5月14日把老伴从废墟里挖了出来。

  在映秀交警队任副队长的儿子地震后调往阿坝州工作,“虽然孩子要我一起离开映秀,但我不能走,我的房子还在废墟里呢。”留在映秀,陪伴他的还有他从废墟里挖出来的照片,“一家子的照片,从年轻到现在。”他家板房的墙上,一边挂着一家三口的全家福,另一边挂着他老伴的照片。

  每天早上10时,李顺友就揣上几根烟,拎起铜锣出门,整个板房区走一圈花费他10分钟的时间。这样的工作已经持续了两个月,李顺友可以获得550元的生活费。

  映秀镇上,有劳动能力的大多数人目前都有了自己的生计。张家坪村的王银兵妻子刚刚怀孕,之前记者到来的时候,一家子正忙着把位于张家坪山坡上倒塌的房子重新修葺。这一次,他修完自己家的房子后,参与了映秀镇永久性住房的修建工作。每天一早8时开工,晚上6时回家,生活一下子充实许多。“虽然辛苦,总比闲着没事强。”不仅如此,他还可以为尚未出生的孩子赚每天60元的奶粉钱。

  板房前跳起锅庄舞

  47岁的谢茂霞最近很忙,白天忙着料理开了一个多月的板房旅馆,晚上从7点开始,她家的板房前便有一群穿着羌族服饰的妇女到来,在她家前面的空地上,放起轻快的羌族音乐,围成圈跳起羌族传统的锅庄舞。

  45岁的陈德莲显然是这支舞蹈队的主力。换上鲜红的服装,甩开手中的红方巾,再寒冷的天气,她也能跳到额头泛起闪闪的汗滴。事实上,每每音乐起,起舞的不只是他们,孩子们也加入到队伍中来,而家中的男人,在斟饮了几杯酌酒后,也喜欢围绕在一边,开怀地笑,拉着记者说每一支舞蹈背后的羌族故事。

  锅庄舞本在一年一度的羌族锅庄节跳,“大家围着篝火,很是热闹。”每年的锅庄节在羌历年农历十月初一,“后来只要逢过节,都会跳。”对于地震后羌族的第一个春节而言,无论是西北的秧歌,还是藏羌舞蹈,十八般武艺更是都要搬出来。“这样才热闹!”陈德莲这样说的时候,亮闪闪的灯笼投射在她的眼睛里,熠熠闪光。

  本报记者赵佳月发自映秀

  来源:南方日报

更多关于 四川 旅游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