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简介
湖州市地处浙江省北部,东邻上海,南接杭州,西依天目山,北濒太湖,与无锡、苏州隔湖相望,是环太湖地区唯一因湖而得名的城市。湖州是一座具有23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2008年末户籍人口258.50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08万,面积5818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55.1%,中心城市建成区68平方公里(2008年),南浔13.5平方公里。
湖州历史
楚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年),春申君黄歇徙封于此,在此筑城,始置菰城县,以泽多菰草故名。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置州治,以滨太湖而名湖州,湖州之名从此始。解放后,先后设浙江第一专区、嘉兴专区和嘉兴地区,治所长期设在湖州。1983年10月,实行撤地建市,建湖州、嘉兴两个省辖市。湖州市辖德清、长兴、安吉三县和城区、郊区。1988年撤销城、郊两区建制,1993年设立城区、南浔、菱湖三区管委会。2003年撤销城区、南浔、菱湖三区管委会,设立吴兴、南浔两个建制区。 夏(公元前21世纪)防风氏在今德清县武康境内建国。 商(公元前12世纪) 吴太伯与弟仲雍奔荆蛮,自号“勾吴”,湖州地属勾吴。 周太伯开辟吴地,史有“三吴”之称,“三吴”指苏州、湖州、吴江,湖州即“三吴”之一。 公元前334年 楚灭越,湖州属楚。 公元前248年 春申君黄歇徙封于此,筑城,名“菰城”(以泽多菰草而名)。 公元前223年 秦灭楚,改名“乌程”,以乌巾、程林两氏善酿得名。置乌程县,属会稽郡。 公元前13年舜帝姚重华的69世嫡长孙西汉谏议大夫姚平为避战乱举家迁居武康,舜帝嫡裔吴兴姚氏。 公元266年东吴置吴兴郡,乌程属吴兴郡。 公元602年 隋置州治,因地滨太湖,名湖州,湖州之名从此而始。 明、清时 设府治,一直沿称“湖州府”。 民国元年 废湖州府,把乌程、归安合为吴兴县。 1949年4月解放后 复湖州之名。 吴兴是古代三吴之一。自古以来民康物阜,人杰地灵,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的美誉。吴兴环境优美、舒适,是江南最宜人居和创业之地。吴兴历史悠久、政治重要,是周太伯立吴之地,是项羽起兵反秦起点,也是东吴政权的深院。“江东子弟多才俊”一代又一代的江东男儿,在吴兴土地上书写了无数英雄事迹,创造了灿烂的吴文化。吴兴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成为吴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南浔是江南地区知名度极高的历史文化名镇。是一个巨富之镇,镇中保存着大量的古民居古建筑,是江南六大古镇之首。位于湖州市东北角,是湖州接轨上海的东大门。明初至清中期南浔经济繁荣鼎盛,清末民初已成为全国蚕丝贸易中心,民间有“湖州一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之说。南浔江南名胜古迹众多:小莲庄、嘉业堂、百间楼、张石铭旧宅..多年来的保护,南浔古镇保持完好。 自吴封地始,吴兴人始终保持着骄悍 © 2013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好勇的习战之风,他们对江东政权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甚至成为王朝创立者。 汉末东吴时期,吴兴人多以骁勇著称、将略闻名,东晋时期达到极盛。史籍载事例甚多,如吴兴沈叔长“素骁果”;沈敬仁“骁果有勇力”;吴喜“性既勇决,又习战阵”;姚耸夫“勇果有力”;卜天与“善射,弓力兼倍”;沈文耀“年十余岁,善骑射”;陈霸先“少倜傥有志,读兵书,多武艺,明达果断”;钱道戢“有胆力,善绥御”;释慧进“少雄勇,性游侠”;章昭达“性倜傥,轻财尚气”等。正因具有好勇善战特点,吴兴人始终在江东政权和中央军中占重要位置。 吴兴习战之风在信仰民俗上的反映就是崇奉项羽,吴兴人希望能复兴当年项羽带领江东大军称霸中原的伟业。随着孙吴政权“江东化”,大批吴郡、会稽大族进入政权,吴、会大族顺至成为孙吴政权的主要支柱。而晚之进入的吴兴大族,以其剽悍的习战之风很快在东吴政、军中产生影响,力量不断积蓄上升,在三足未鼎的动荡之时趁势崛起,与吴、会大族并驾齐驱,成为左右江南政局的一大政治势力,而且其武装之凶悍,远较吴、会大族的家兵部曲为甚。是谓东吴主体之一。 吴兴习战之风横行三吴。西晋末年陈敏发动叛乱,吴兴人钱广“反戈一击”杀死陈敏弟陈昶,对平定“陈敏之乱”起了重要作用;东晋初,侨姓权臣王敦借助吴兴大族沈充之力,将心腹之患义兴周氏灭族,从而得以有所作为;平定“义嘉之乱”过程中,吴兴人的作用非常突出,西路和东路台军将领多为吴兴人,如吴喜、沈攸之、王道隆、沈怀明、寿寂之、沈恩仁等。吴喜曾在泰始5年、6年间几次率军大败进攻豫州的北魏军队,威震远洋、功高盖世;吴兴劫盗横行江东,女巫严道育(吴兴人)之夫就为江东大盗,将领王宜兴“少年时为劫不须伴,郡讨逐围数十重,终莫能擒”。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政治上,吴兴终称雄江东。梁末“侯景之乱”时,以陈霸先为代表的吴兴籍武将再度崛起,建立了新的一统南方的王朝―――陈。
湖州节庆
轧蚕花 湖州的广大乡村流传着丰富的蚕乡习俗,人们视含山为“蚕花圣地”。每年清明节,四乡蚕农必蚁涌含山,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俗称“轧蚕花”。“轧蚕花“是江南蚕乡崇拜蚕神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中国丝绸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浙北蚕乡的“白马化蚕”这一传说流传最广。民间传说把含山比附为蚕神的发祥地或降临地,含山清明“轧蚕花”民间习俗便由此产生。 传统的含山“轧蚕花”活动主要有:背“蚕种包”、上山踏青、买、卖蚕花,戴蚕花、祭祀蚕神、水上竞技类表演等活动。含山“轧蚕花”民俗活动保留了杭嘉湖蚕乡地方人文风情,具有社会学、民俗学价值。2007年5月,浙江省文化厅推荐含山轧蚕花(包括德清新市轧蚕花)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防风氏神话 防风氏神话是由中华民族上古文明延续至今的一脉珍贵文化遗产。嘉靖《武康县志序》:“古防风氏国于封隅,为今武康之地”。“封、隅”,即指座落于今德清县三合乡的防风山。防风氏神话传说最早见于《国语•鲁语下》中,孔子答客问的一番谈话中: “丘闻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又说:“山川之灵,足以纪纲天下者,其守为神”。当客问“防风何守”时,孔子答“守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