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简介
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市”,亦称“青城”。它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位于内蒙古中南部,南临黄河、北靠阴山,是一座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众多名胜古迹的塞外名城。市内遍布各种历史古迹和宗教寺庙,早在明清之际就因为召庙云集而被雅称为“召城”。呼和浩特的昭君墓广为人知,是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的衣冠冢,素有“青冢拥黛”的美名。此外,呼和浩特是一座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大召、席力图召、五塔寺、清真大寺等民族宗教古迹也值得一游。
呼和浩特历史
战国 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在阴山下筑长城,并设云中郡,郡治故址在今呼和浩特市西南托克托县境。 呼和浩特 西汉 西汉武帝时,在河套地区兴建了一批军市,今呼和浩特东郊的塔布托村就留有西汉时期的土城遗址。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跋部在北方兴起,其早期都城“盛乐”即在今呼和浩特南面40千米的和林格尔县上土城村北,盛乐经济园区西。 隋唐辽 当时,呼和浩特一带是突厥人的活动范围。 唐太宗贞观年间,唐军大败突厥于白道(今名蜈蚣坝,在呼和浩特市北)。 708年(唐中宗景龙二年),唐王朝在今呼和浩特周围地区设立了东、中、西3个“受降城”。公元10世纪初,辽国在此设天德军及丰州。丰州故址在今呼和浩特东南约20千米的白塔村附近。 明朝 1572年(明隆庆六年),蒙古土默特部领主阿勒坦汗(即俺答汗)来丰州一带驻牧,不久统一了蒙古各地和漠南地区。 1581年(明万历九年),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这里正式筑城,城墙用青砖砌成,远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来。蒙古语为库库和屯。明王朝赐名为“归化”。长城沿线的人们为纪念三娘子,将此城称作“三娘子城”。 清朝 清初,三娘子城焚毁。 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在原三娘子城外增筑了一道外城,包围了原城东、南、西三面。后又在距旧城东北2.5千米处另建一驻防城即新城,命名为“绥远城”。新城(绥远城)城内主要是军营;旧城(归化城)内则聚居着居民。清朝末年,将归化和绥远合并,称归绥。 中华民国 1928年,绥远建省,以归绥县城区设立归绥市,作为省会。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将归绥市改为“厚和特别市”。日寇投降后,复称归绥市。 1949年9月19日,时任国民党绥远省政府主席的国民党将领董其武,接受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绥远问题的主张,率部起义,绥远省及省会归绥获得和平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年1月20日,成立归绥市人民政府。 1954年3月5日,内蒙古人民政府、绥远省人民政府委员会、绥远军政委员会、绥远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在归绥市联合召开扩大会议,绥远省建制和省人民政府同时撤销,原绥远省辖区并入内蒙古自治区,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领导。同时,从1954年4月25日起,将归绥市改名为呼和浩特市,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 1960年原属乌兰察布盟的土默特旗(驻察素齐)划归呼和浩特市领导。 1963年将土默特旗划归乌兰察布盟。 1970年乌兰察布盟所属土默特左旗(驻察素齐)、托克托县划归呼和浩特市。 1995年11月21日,国务院批准将乌兰察布盟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划归呼和浩特市管辖。 1996年5月18日,国务院批准将乌兰察布盟武川县划归呼和浩特市管辖。 2000年5月14日,国务院(国函[2000]42号)批准: (1)调整呼和浩特市市辖区行政区划,郊区更名为赛罕区。 (2)调整后各市辖区的行政区域如下: ①新城区:辖锡林郭勒北路、新城东街、新城西街、海拉尔东路4个街道办事处,中山东路街道办事处位于健康街以北、呼伦贝尔南路以西的部分,东风路街道办事处和迎新路街道办事处位于东风路以北的部分,以及从原郊区划入的毫沁营、保合少、小井3个乡,巴彦镇的塔利、生盖营、讨思浩、榆树沟、姚家湾、古路板、甲兰板、野马图8个村委会,巧报乡的府兴营、麻花板、新城、三合村4个村委会。区人民政府驻新城西街。 ②回民区:辖通道街、中山西路、环河街、新华西路、光明路、海拉尔西路6个街道办事处,以及从原郊区划入的攸攸板乡,西菜园乡的金龙居委会和青山、厂汉板、倘不浪、西龙王庙、四合兴、什拉门更、小府、塔布板、孔家营9个村委会。区人民政府驻新华西街。 ③玉泉区:辖小召、大南街、兴隆巷、长和廊、石羊桥东路、昭君路6个街道办事处,以及从原郊区划入的桃花、小黑河2个乡,西菜园乡的西霞园、巴彦乌素、芦花园、落雁、辛兴5个居委会和范家营、西瓦窑、五里营、南八里庄、西菜园、南茶坊、碱滩、大围困、南营子、西水磨、辛辛板、小黑河、沟子板13个村委会。区人民政府驻昭君路。 ④赛罕区:辖原郊区的太平庄、西把栅、章盖营3个乡和榆林、金河、黄合少3个镇,巧报乡的东瓦窑、后巧报、双树、小台什、帅家营、大台什、桥靠、前巧报8个村委会,巴彦镇的商业街居委会和黑土凹、后罗家营、乔家营、郭家营、坝堰、膝家营、罗家营7个村委会,以及从新城区划入的人民路、大学西路2个街道办事处,中山东路街道办事处位于健康街、乌兰察布西路以南的部分,东风路街道办事处和迎新路街道办事处位于东风路以南的部分。区人民政府驻南二环。
呼和浩特节庆
内蒙古草原旅游节时间:每年8月前后介绍:呼和浩特一年一度的大型旅游交易节自从1991年9月举办了第一届以后,每年的8月前后都会举行。它是在那达慕大会的基础上融经贸洽谈、物资交流和竞技比赛、文娱活动于一体的民间传统节日,其规模、形式和内容远比过去的那达幕大会要丰富。 看点:盛会一般都会在呼和浩特市内蒙古赛马场举行开幕式,并邀请来自世界各国、港台及国内各界人士参加,节日隆重热烈,有摩托车队、骆驼队、马术队、武术队、安代舞、摔跤(即搏克)等表演节目,最引人注目的是男子“三艺”比赛。 内蒙古乌兰牧骑艺术节 时间:每两年一次介绍:每两年在呼和浩特市举办一次,各旗、县乌兰牧骑均前来参加会演,而且组织专家评审,定出名次。乌兰牧骑,蒙古语意为“红色文化工作队”,他们为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事业作出了可喜的贡献。 乌兰牧骑艺术节有时与内蒙草原旅游节、内蒙那达慕大会(蒙古游戏节)同时举行,既可增添节日欢庆气氛,又为开展草原旅游事业助兴,是内蒙人民最喜爱的节日之一。 乌兰牧骑建队以来,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艺术人才,他们多为艺术院校毕业生,具有较高文化程度和艺术修养。如著名作曲家图力古尔;歌唱家牧兰、拉苏荣、朝鲁;舞蹈家熬德木勒、敖登格日勒;曲艺表演艺术家道尔吉仁钦;马头琴演奏家达日玛等。 昭君文化节 时间:每年7-8月介绍:在呼和浩特市南郊,坐落着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以纪念在历史上为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做出杰出贡献的王昭君。 呼和浩特市将文化节以“昭君”命名,旨在“弘扬昭君文化,增强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 昭君文化节的前身是昭君庙会,当时主要是集中在呼和浩特市昭君墓举行一些民俗文化活动,1999年始改称昭君文化节,经过几年发展,昭君文化节已成为一项集文化、经贸、体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节庆活动。每年的昭君文化节期间,呼和浩特市吸引了国内外大批文化界、商界名流及游客参加,昭君文化节已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国100个民间艺术游活动之一。 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节与青岛国际啤酒节、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宁波国际服装节等同时被评为2007年中国十大影响力节庆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