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旅游> 美食 > 北京 > 小吃 > 正文
关于艾窝窝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古已有之,源于北京;另一说是由维吾尔族穆斯林带入清宫,后流传至北京民间。两种说法孰是孰非,或二者之间尚有什么联系,还应该由专家学者作进一步的研究。这里我们不妨将两种说法一并列出,供对此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据《明宫史·火集》载:“(四月)初八日,进‘不落夹’,用苇叶方糯米,长可三四寸,阔一寸,味与糉同也。”这个“不落夹”是什么呢?明万历年间内监刘若愚所著的《酌中志》中有答案:“以糯米饭夹麻糖为凉糕,丸而馅子为窝窝,即古之不落夹是也。”有人认为元代就有不落夹,只是尚未见到文字记载。
由此可知,明代已有了艾窝窝。那么艾窝窝这种普普通通小吃,如何成为名震京城的清真风味小吃呢?
原来,艾窝窝与今天的故宫(即“紫禁城”,俗称“皇宫”)内的“储秀宫”还有着密切的联系。据老北京人传说,有一位在“皇宫”紫禁城里当过太监的人说,明时皇宫里的 “储秀宫”居住着的皇后和妃子,她们天天吃山珍海味,感到有些腻了。有一天,在“储秀宫”做饭的一个回族厨师,从家里带了些经常食用的清真食品“艾窝窝”,正在厨房里吃的时候,被一位宫女看见了。她一尝很好吃,就给皇后带了点,皇后一尝,亦感到非常好吃,就当即让这位回族厨师为居住在“储秀宫”的皇后和妃子们做“艾窝窝”吃。特别是皇后很喜欢吃艾窝窝,不仅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而且还格外大加赞赏,说厨师做的“艾窝窝”不仅“色雪白”好看,而且吃起来,其“味香甜”。
此后艾窝窝就由“皇宫”紫禁城传了出来,一下子变得身价百倍,名震京城,成为京城有名的一款清真风味小吃,并被美誉为“御艾窝窝”。对此,《北京传统文化便览》记载:艾窝窝为“北京一种清真风味小吃。色雪白,球状,质粘软,味甜香,因明代为帝后所喜食,故名‘御艾窝窝’,后传入民间,脱衍为‘艾窝窝’了。”
第二种说法是艾窝窝源于维吾尔族,其中还有一段艾窝窝与香妃的传说。乾隆二十三年(1758),清政府在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乱时,伊帕尔汉家族配合平叛有功,于二十五年随全家奉召进京。伊帕尔汉被召入宫,时年26岁。初封为贵人,后册封为容妃。她不仅长得漂亮,而且浑身自然散发出一股清馨的香气,备受乾隆宠爱,所以叫香妃。香妃是维吾尔族穆斯林,为了使香妃开心,乾隆十分尊重香妃的生活习惯,专门在宫中配备了一名叫努伊玛特的维吾尔族厨师为香妃做清真饭菜。
相传香妃入宫前已为人妇,入宫后,香妃非常思念她的丈夫,日夜茶饭不进,这可急坏了乾隆皇帝。他急忙下旨给御膳房:有谁能做出使香妃爱吃的食物,赏银万两。御厨们都想得到重赏,想尽名膳美食,各献绝技。于是,山珍海味、风味名食,做了数千样,可是端进宫内,香妃连看都不看。无奈之下,乾隆只得让维吾尔族人给香妃做家乡的饮食送进宫中。
再说,香妃的丈夫自香妃被召入宫后,也很想念香妃,就不远万里,爬山涉水从新疆来到京城,设法与香妃联系。当他听说乾隆下旨让维吾尔族人做一样家乡最好吃的食品送进宫时,就明白了其中的原委。香妃的丈夫知道这是与香妃联系的最好机会,就做了一种江米团。这种江米团食品制法特殊,是香妃丈夫在家时经常做给香妃吃,别人都没见过,只有香妃吃过,所以只要她一见到这种江米团食品,就准会知道是她的丈夫来了。
江米团做成后,被送进了宫里,太监问香妃的丈夫:“这叫什么名字?”他想自己姓“艾买提”,就急中生智,脱口而出:“叫艾窝窝。”宫女将艾窝窝端到香妃面前,香妃见到艾窝窝,心知自己的丈夫来到京城,十分悲痛,泪流如雨,她轻轻地拿起一个艾窝窝咬了一口……
乾隆得知香妃想吃东西了,很高兴,于是下旨让在京城的维吾尔族人天天制做艾窝窝给香妃用膳,从此,艾窝窝就出了名,成为一款有名的宫廷名食。这一名食也很快传到北京和新疆维吾尔族民间,特别是北京人更喜欢吃艾窝窝。至今在北京民间还流行有关艾窝窝的一首民谣:“白黏江米入蒸锅,什锦馅儿粉面搓。浑似汤元不待煮,清真唤作艾窝窝。”艾窝窝是春夏季美食,每年一到春节,各家清真小吃店就陆续添上这个品种,一直卖到夏末秋初。
从让黄金周的宝岛游遭遇意外波折的台风“蔷薇”,到如今华航班机的乱流急坠事件,内地游客和台湾的黄金... |
随着十一黄金周的来临,秋色也渐浓了。俗话说“一叶知秋”,又到了赏红叶的时节,周末不妨驾车出游,看层林浸染,领略秋的韵味... |
|||
在一个国家的文明体系中,博物馆文化是其十分重要的一纬。一个日益重视公众文化权益的社会,其文化设施理应尽可能消除各种门槛... |
第二届扬州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暨运河名城专家论坛在江苏扬州举行,期间将举办嘉宾水上入城仪式、专家论坛等多项活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