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0-14
13-05-24
13-04-23
13-04-12
13-04-10
13-04-09
13-04-08
13-03-28
马尔代夫共和国,古称溜山,现在人们更爱直接称其为马尔代夫或简称“马代”。位于南亚,东北部与斯里兰卡相距675公里,北部与印度的米尼科伊岛相距约113公里,南部的赤道海峡和一度半海峡为海上交通要道。马尔代夫国土面积300平方公里,是亚洲最小的国家。整个国家由将近1200座珊瑚岛屿组成。所有的珊瑚岛屿中,有约200个岛屿有人居住。基于岛国的现实环境因素,马尔代夫境内陆地面积极小,但海洋资源丰富。所以旅游业、渔业和航海业成为三大支柱产业。马尔代夫是个穆斯林国家。妇女上街要穿遮住腿部的长裙,相对的,男人出门也要穿长裤。在饮食文化上,按照穆斯林传统不吃猪肉、虾、螃蟹和贝类,平时常用肉类有家禽、羊肉、蛋和鱼。
泰国(Thailand)适合作为东南亚旅行的第一站。它有着美食、海滩和热情的人民,再加上东南亚最成熟优秀的旅游服务,还有什么理由不去泰国呢?从曼谷这座现代化的城市出发,往北是大城、素可泰和清迈等一系列可以安静悠闲享受生活的古城,往南则是芭提雅、普吉岛、苏梅岛、涛岛(龟岛)等等遍布的海滩,可以满足你对热带海洋的一切想象。庙宇林立的千佛之国,信仰为上的微笑之国,一个天生的旅游国度等着你。
美国位于北美洲中部,领土还包括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北与加拿大接壤,南靠墨西哥湾,西临太平洋,东濒大西洋。面积约为962.9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915.8960万平方公里),本土东西长4500公里,南北宽2700公里,海岸线长22680公里。大部分地区属于大陆性气候,南部属亚热带气候。中北部平原温差很大,芝加哥1月平均气温-3℃,7月24℃;墨西哥湾沿岸1月平均气温11℃,7月28℃。美国人口总数约为2.8亿。人口分布呈现出极不平均的现象,大部分集中在五大湖、密西西比河及大西洋沿岸附近。但人口继续向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带”迁移,其中西部落基山脉各州的人口增长迅速。 美国总人口中约有77%居住在城市地区,其中近半数集中在37个大城市,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就业机会驱使。由于新移民涌向大城市,大城市的居民向郊区搬迁,郊区人口的增加快于市区。尽管美国的历史只有200多年,但发达的国民经济和举世无双的现代文明,加之瑰丽旖旎的自然风光使得其成为旅游强国。被誉为世界第一大都市的纽约、尖端建筑云集的芝加哥、第二大城市旧金山(圣弗朗西斯科)、天使之城洛杉矶、首都华盛顿、黄石公园、科罗拉多大峡谷、盐湖城、奥林匹克国家公园、五大湖风景区、夏威夷群岛、神秘的阿拉斯加州等都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埃及(Egypt)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横跨亚、非两洲,境内的苏伊士运河是亚、非两大洲的分界线。 埃及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尼罗河畔的开罗、卢克索是世界著名的古城,胡夫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卢克索神庙、国王谷的陵墓、图坦卡蒙黄金面具、阿布辛贝神庙等,都是举世闻名的历史遗产。除了人文遗产,埃及西部有全世界最大的撒哈拉沙漠,而东部西奈半岛沿岸的红海海域,则被评为全世界最好的十大潜水点之一。
美国大文豪马克·吐温曾经这样赞美:毛里求斯是天堂的原乡,因为天堂是仿照毛里求斯这个小岛而打造出来的。而今,这个天堂的原乡,已经成为全世界享受生命、解放自己的秘密花园。毛里求斯景色优美,风光绮丽、美丽的海滩和明媚的阳光吸引着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北部的潘普利莫塞斯花园内花木葱葱,百鸟啾啾,使人有如入仙境之感。位于印度洋上的毛里求斯是非洲人均国民收入最多的国家,也是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由于地缘上属于非洲,毛里求斯与其他邻近岛屿,都被贴上非洲标签。其实,毛里求斯是非洲、欧洲、东方文化的交融之地。到毛里求斯,你可以同时感受到法国的风情、英国的优雅、非洲的奔放与印度的神秘,这种多元文化融合的特质,反映在建筑、美食、街景与轻松的度假气氛中。岛上高级度假饭店多达80余家,是印度洋上著名的休闲度假岛,被称为“饭店岛”。这个位于非洲的小国正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国爱好大自然的游客去欣赏那惊心动魄的美。
摩洛哥王国位于非洲西北端的阿拉伯马格里布地区,西濒大西洋,北临地中海,隔直布罗陀与西班牙相望,扼大西洋地中海的门户。全国海岸线长2600多公里。东、南部与阿尔及利亚接壤,南部为摩实际占领的西撒哈拉地区,再往南是毛里塔尼亚。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余为柏柏尔人,还有少量的犹太人及黑人。城市人口占55.20%,农村人口占44.80,人口年增长率为1.7%。阿拉伯语为国语,通用法语(行政,通商及传媒)。伊斯兰教为国教。 当地语言: 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1979年摩洛哥占领西撒哈拉,但其在西撒哈拉的权利一直未被国际上任何国家所认可。摩洛哥认为接壤的休达及梅利利亚应为其领土,但实际上是由西班牙管辖。摩洛哥最主要的经济部门是旅游业。摩洛哥在许多方面依靠外来资助,是法国的第二大援助国,西班牙的第一大援助国。最早的居民是柏柏尔人。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进入,并于8世纪建立第一个阿拉伯王国。现在的阿拉维王朝建立于1660年,穆罕默德六世国王是该王朝的第23位君主。从15世纪起,西方列强先后入侵。1904年10月法国和西班牙签订瓜分在摩势力范围的协定。1912年3月30日沦为法国保护国。同年,法国同西班牙签订《马德里条约》,摩北部地带和南部伊夫尼等地划为西班牙保护地。1956年3月2日获得独立。1957年8月14日定国名为摩洛哥王国,苏丹改称国王。1961年2月穆罕默德五世国王逝世。3月,哈桑二世国王登基。1999年7月23日,哈桑二世国王因病逝世,王储西迪·穆罕默德于同日即位,7月30日正式登基,称穆罕默德六世。摩洛哥属非洲西北部亚热带地区,夏季干燥炎热,冬季温和潮湿。但北部沿海受地中海影响,基本为地中海式气候,四季温和;西部和西北部沿海受大西洋影响,四季温和潮湿;南部和东南部靠近撒哈拉大沙漠,四季炎热干燥。 摩洛哥境内气温由西北部向东南部递增,降水量由西北部向东南部递减。一月份平均气温12°C(平均最低气温约6°C),四月平均气温20°C,七月平均气温22 - 28°C(平均最高气温约36°C);从北部到中部年均降雨量为800 - 200毫米,南部接近0毫米。
南非(South Africa)是一个充满惊喜的国家:在最北部的Limpopo可以追逐河马的踪迹,而在南非南部的Cape你可以与企鹅一起摇摆走路;在Kruger国家公园的徒步追寻野生动物,到南海岸把自己关到笼子里潜水,看鲨鱼就在身旁游弋;伫立于Soweto这一座被称为追求自由的斗争里程碑之地缅怀历史,前往罗宾岛重温斗士曼德拉在这里的艰苦生活。只要遵循较好的安全准则,勇敢地去发现南非的精彩吧! 当地语言: 英语电源插座: M 电压: 220V 频率: 50HZ 南非的官方语言有11种,分别是:英语、阿非利卡语(南非荷语)、祖鲁语、科萨语、斯佩迪语、茨瓦纳语、索托语、聪加语、斯威士语、文达语和恩德贝勒语。根据人口统计调查,南非的五大语言排名如下:祖鲁语( 30%)、科萨语(18%)、阿非利卡语(14%)、斯佩迪语(9%)、英语(9%)。最早的土著居民是桑人、科伊人及后来南迁的班图人。17世纪后,荷兰人、英国人相继入侵并不断将殖民地向内地推进。19世纪中叶,白人统治者建立起四个政治实体:两个英国殖民地,即开普、纳塔尔殖民地;两个布尔人共和国,即德兰士瓦南非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1899-1902年英布战争以英国人艰难取胜告终。1910年四个政权合并为“南非联邦”,成为英国自治领。南非当局长期在国内以立法和行政手段推行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政策。1948年国民党执政后,全面推行种族隔离制度,镇压南非人民的反抗斗争,遭到国际社会的谴责和制裁。1961年退出英联邦(1994年重新加入),成立南非共和国。 1989年,德克勒克出任国民党领袖和总统后,推行政治改革,取消对黑人解放组织的禁令并释放非洲人国民大会(非国大)领袖纳尔逊·曼德拉(Nelson Mandela)等黑人领袖。1991年,非国大、南非政府、国民党等19方就政治解决南非问题举行多党谈判,并于1993年就政治过渡安排达成协议。1994年4-5月,南非举行首次不分种族大选,以非国大为首的非国大、南非共产党、南非工会大会三方联盟以62.65%的多数获胜,曼德拉出任南非首任黑人总统,非国大、国民党、因卡塔自由党组成民族团结政府。南非系多种族、多民族国家,享有“彩虹国度”美称。 1、非洲黑人 南非最早的土著居民为科伊桑人(Koisan)和班图尼格罗人(班图人)。 科伊桑人是南非古老的原住民,分为科伊人(Koikoi)(亦称霍屯督人,其东界为乌姆齐姆布河)和桑人(San)(亦称布须曼人,分布在奥兰治河以北)两个支系,已不构成单独族体。 班图人经过长期融合、演化,形成以下9个主要族群: (1)祖鲁族(Zulu) 系恩古尼人的北支,是南非第一大族,人口约920万(1996年普查数,下同),操恩古尼语系的祖鲁语。现主要分布于夸祖鲁/纳塔尔省、姆普马兰加省及豪登省。 (2)科萨族(Xhosa) 系恩古尼人的南支,为南非第二大族,人口约720万,操恩古尼语系的科萨语。现主要分布于东、西开普两省。 (3)索托族(Sotho) 操塞佩提语和索托语,人口680万。分北、南两支。北索托系索托人南迁的东支,亦称塞佩提人(Sepedi)。现主要分布于北方省和姆普马兰加省。南索托人与莱索托王国的巴苏陀人同族。现主要分布于自由州省和豪登省。 (4)茨瓦纳族(Tswana) 索托人南迁的西支,人口330万。操茨瓦纳语。现主要分布于西北省和北开普省。 (5)聪加族(Tsonga) 恩古尼人的北支,操聪加语,与莫桑比克境内的聪加人同族。人口176万,现主要分布于北方省。 (6)斯威士族(Swazi) 恩古尼人的北支,与斯威士兰王国的斯瓦蒂人同族,操恩古尼语系的斯瓦蒂语。人口101万。现主要分布于姆普马兰加省。 (7)恩德贝莱族(Ndebele) 属祖鲁人支系。人口59万。现主要分布于姆普马兰加省。 (8)文达族(Venda) 人口88万。语言近似津巴布韦的绍纳语,文化传统与索托人相通。现主要分布于北方省。 2、白人 主要包括阿非利卡人(Afrikaners)和英裔非洲人(Anglo-Africans)。现今阿非利卡人中,荷裔占40%、德裔40%、法裔7.5%,英裔7.5%,其他欧裔5%,操阿非利卡语(以古荷兰语为基础),信奉基督教,传统上多事农牧业。现大都居住在北方、姆普马兰加、豪登、西北及自由州五省。 英裔非洲人操英语,信奉英国国教(圣公会)和监理公会,经营矿业和工商业为主。现主要分布于西、北和东开普三省和夸/纳省。 此外,南非白人还包括希腊人、意大利人、葡萄牙人和犹太人等。 3、有色人 主要分为格里夸人(Griquas)和开普马来人(Cape Malays)。前者为早期布尔人与霍屯督人的混血后裔;后者系霍屯督人与荷兰东印度公司从马达加斯加、爪哇岛等地运来的奴隶(印度人、华人、僧加罗人、印尼人、马尔加什人)的混血后裔。现多分布于开普三省,是西开普省第一大族。此外,还有纳塔尔有色人(欧非混血人、圣赫勒拿人和毛里求斯人)。有色人87%集中于开普半岛,75%居住在城市,80%讲阿非利卡语,余操英语,90%以上信奉基督教,7%为穆斯林(多为开普马来人)。 4、印度人(亚裔) 亚裔中绝大多数为印度人,故南非人通常将两者混用。南非印度人85%聚居于德班和彼得马里茨堡地区,10%居住在比陀-约堡地区。印度教徒约占68%,20%为穆斯林。大都操英语,老一代用印地语、泰米尔语、泰鲁固语、古吉拉特语和乌尔都语等。全国大部分地区属热带草原气候,夏季最高气温为32-38°C,冬季最低气温为-10-12°C。
肯尼亚位于非洲东部,赤道横贯中部,东非大裂谷纵贯南北。东邻索马里,南接坦桑尼亚,西连乌干达,北与埃塞俄比亚、苏丹交界,东南濒临印度洋,海岸线长536公里。境内多高原,平均海拔1500米。全境位于热带季风区,沿海地区湿热,高原气候温和。 肯尼亚高度重视野生动物保护,严禁买卖象牙、犀牛角等珍稀动物制品,违规者将遭当地法律严惩。在肯旅游、过境均不得买卖、携带象牙等物品。在当地谈论珍稀动物制品买卖被视为禁忌。 当地语言: 斯瓦希里语,英语电源插座: I 电压: 240V 频率: 50HZ 肯尼亚全国共有42个民族,主要有基库尤族(21%)、卢希亚族(14%)、卢奥族(13%)、卡伦金族(12%)和康巴族(11%)等。此外,还有少数印巴人、阿拉伯人和欧洲人。斯瓦希里语为国语,和英语同为官方语言。全国人口的45%信奉基督教新教,33%信奉天主教,10%信奉伊斯兰教,其余信奉原始宗教和印度教。肯尼亚是人类发源地之一,境内曾出土约250万年前的人类头盖骨化石。公元7世纪,东南沿海地带已形成一些商业城市,阿拉伯人开始到此经商和定居。16世纪,葡萄牙殖民者占领了沿海地带。1890年,英、德瓜分东非,肯被划归英国,英政府于1895年宣布肯为其“东非保护地”,1920年改为殖民地。1960年3月,肯尼亚非洲民族联盟(简称“肯盟”)和肯尼亚非洲民主联盟成立。1962年2月伦敦制宪会议决定由上述两党组成联合政府。1963年5月肯举行大选,肯盟获胜。同年6月1日成立自治政府,12月12日宣告独立。1964年12月12日肯尼亚共和国成立,仍留在英联邦内,乔莫·肯雅塔为首任总统。1978年肯雅塔病逝,丹尼尔·阿拉普·莫伊继任总统达24年。肯尼亚位于热带季风区,沿海地区湿热、高原气候温和,全年最高气温为摄氏22-26℃,最低气温10-14℃。肯尼亚雨季分两个阶段:4月至6月为大雨季、10月至11月为小雨季,降雨往往集中在傍晚时分,对游客观光不会造成太大困扰。内罗毕地处高原(海拔约1700米),昼夜温差较大。晴天时,纳库鲁国家公园湖边,太阳直射,毫无遮挡,气温较高。马赛国家动物园早晚气温较低。
塞舌尔是坐落在东部非洲印度洋上的一个群岛国家,由115个大小岛屿组成。塞舌尔与马尔代夫、毛里求斯共同被列为印度洋上的三大明珠,享有“旅游者天堂”的美誉。塞舌尔风景秀丽,全境50%以上地区被辟为自然保护区,1993年在世界十大旅游点评选中名列第三。主要的三个大岛分别为马埃岛、普拉斯兰岛、拉迪格岛。塞舌尔群岛每一个小岛都有自己的特点,例如,弗雷加特岛上繁衍着难以计数的奇异昆虫,孔森岛是“鸟雀天堂”,伊格小岛则盛产各种色彩的贝壳,在阿尔达布拉岛上,有无数的海龟,十分有趣。
坦桑尼亚(Tanzania)有着海拔5895米的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是无数专业登山勇士的目标,以及海明威笔下爱情故事的再现。同时,非洲三大湖泊维多利亚湖、坦噶尼喀湖和马拉维湖均在坦桑尼亚边境线上,还可以游览恩戈罗戈罗火山口、东非大裂谷、鲁夸湖,马尼亚纳湖等,而在坦桑尼亚去探寻桑岛奴隶城、世界最古老的古人类遗址、阿拉伯商人遗址等历史人文景观必定是难忘的神秘之旅。 当地语言: 斯瓦希里语,英语。坦桑尼亚的文化多元,从它拥有120多种本地语言就可了解,斯瓦希里语是坦桑尼亚使用很广泛的全国性语言,而英语是教育、行政管理和商业的官方语言。 当地人有99%是非洲人(其中95%为班图人,包括120多个部族),剩下的1%为亚洲人、欧洲人和阿拉伯人。 坦桑尼亚大部分人口信奉基督教和穆斯林教,少数人为印度教教徒和无神论者。 坦桑尼亚的文化是非洲、阿拉伯、欧洲和印度共同影响的产物。传统的非洲价值观正明显地向现代生活观转变,不过其中的马塞族人是特例,这种转变的速度要慢得多。坦桑尼亚由多个不同的区域组成:肥沃的海岸地带、马萨伊大草原以及北部山脉,乞力马扎罗山最高峰达5895米,麦鲁山高达4566米,中部和南部地区为高原。另外还有超过61000平方公里(23500平方英里)的内陆水域。桑给巴尔群岛距离内陆地区36公里,桑岛西部肥沃、崎岖、人口密集,东部地势低洼、人口稀少。 坦桑尼亚大体上分为四个主要气候区域,即:湿热沿海平原、高温半干旱中部高原区、潮湿湖泊区域以及气候温和的高地。总体而言,坦桑尼亚属于热带气候。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201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正在发生的旅行
景点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