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萨迦格言。 四句七音节的格言体诗,为藏传佛教萨迦派第四代祖师贡噶坚赞(1182—1251)所著,深受汉诗格律的影响,9章,457首。贡噶坚赞在此著中阐述了自己佛教治国、政教合一的政治见解,教导人们勤学、谦虚、坚定不移的处世待人原则和方法,宣传封建伦理观念和佛教思想等。萨迦格言开藏文学格言诗之宗,对后世学者有巨大影响。此书是研究藏文学及藏族早期文化的重要史料。
2、尸语故事。 民间广泛流传的故事集。兴起于山南地区,流行于日喀则地区和整个藏族地区,有35个故事,内容极为广泛,主要是揭露统治者的凶残、贪婪、愚蠢、卑怯,歌颂青年男女对纯真自由爱情的追求,赞美友爱互助、诚实善良的品质。故事情节曲折,想象丰富,通俗流畅,极易传播,是古代西藏文学的一朵奇葩。
3、门侧画符。 日喀则的居民建筑皆为藏式,有平房,也有二层楼房;绝大多数居民的大门两旁的墙壁都画有蝎子等吉祥物。如果画的是蝎子,则门两旁一边一尺,成对峙状,避灾祛邪,寓意灾邪进不得家门。蝎子或其他吉祥物皆为线条型,用墨水或黑色矿物质画成,寥寥几笔,栩栩如生。
4、居民建筑彩绘。 日喀则居民建筑十分讲究彩绘,门额、房檐、居室墙壁上角部都绘有鲜艳的图案,以花草、禽鸟图案为主,多画牡丹、仙桃等吉祥物,一般由一至二种吉祥题材组成连续图案,或沿房檐直线而走,或沿室内顶部墙角组成连环,笔调简练,色泽鲜明。室内的藏桌、藏柜,雕刻有花卉、草虫、鸟兽等,多为透雕、浮雕的结合体,内容十分丰富。
5、切玛。 用于重大活动、节日迎接重要客人,不用时供奉在大厅或神像前。切玛大小不一,形状均为长方斗形,前后两面为浮雕,左右有彩绘,浮雕以鸟兽为主要内容,彩绘以虫草为主要内容。两斗中间隔开,一边盛满糌粑,一边盛满小麦,糌粑和小麦山插有木板做成的“孜珠”。整个“切玛” 由天、地、粮食、花草、禽兽、鸟虫组成,寓意吉祥如意。客人来到“切玛”前,用右手一撮糌粑或青稞向上抛酒三次,以示敬天、敬地、敬人(鬼神)。然后由主人向客人敬献青稞酒,客人要用右手无名指和大姆指点酒向上弹三次。
6、哈达。 用于礼节活动。一般情况下由主人向尊贵的客人敬献。在喜庆活动中,客人也向主人敬献。在凭吊活动时,亦向死者敬献。敬献哈达者双手捧托哈达高过头顶,受敬者要弯腰低头接受敬献。晚辈为长辈或下级为上级敬献哈达时,敬献者只将哈达献到对方手中,哈达分白、黄、蓝三种,黄、蓝色用于宗教的一些重要活动,民间只用白色。
7、氆氇。 藏式男装分上下装,上装近似于过去汉族的大襟袄,银边;下装分裤,裙两种,皆为黑色。女装上下一体,腰间柬“邦典”,近似汉族围裙,由三组彩色线条组成,组与组的线条错开。氆氇一般分三种,上等的称“线玛”,次等称“氆竹”,未等的称“氆氇”,以毛线的等次、粗细为标准。
8、六弦琴。 六弦琴的弹奏几乎包括了全部的民间曲牌,是藏族群众必不可少的乐器。最常见的是藏族男子肩挎六弦琴,边跳边唱,也有伴奏的,曲调激昂欢快,民间艺人通常是一把六弦琴走天下。在座场演奏中,通常配有笛子,锣鼓等吹打和弦乐。
9、镂花银色木碗。 藏语“多钵”,意为木碗,是当地藏族喜欢使用的喝酥油茶的茶具。用桦木、桐木等雕琢而成,给细磨打光,使四周厚薄均匀,最后上色或着漆,有的在碗口和碗底镶上带花纹的银制包边。木碗的花纹细腻,光滑美观,携带方便。最上等的银色木碗,藏语叫“塞钵”,是专用于喝青稞酒的酒具,用银色裹,只留碗外部中间的一条小缝,有的还在碗底中间镶一块有金边的绿松石,显得格外美观。1985年被轻工部评为优质产品,1993年获亚太地区经济博览会银质奖。
10、风囊。 藏族的风囊别具特色,虽是鼓风器具,但不同于内地的木头风箱。都用羊皮做成,较方便而体积小。其外形呈圆形,用铁质风管和皮风囊组成。鼓风时用两手拉合或一手提压风囊,风便通过风管吹进虚火或牛粪火中。此风囊,结实耐用,携带方便,使用普遍。
11、腰刀。 藏族人一般喜欢带刀,特别是牧区,康巴人都腰佩长、短刀,有的人腰侧佩一长刀,腰间插一小刀,刀成为藏族人的信物。牧民用长刀,以自卫防兽;农民和林区人民,用长刀披荆斩棘、开垦地或砍柴劈柴,修整果树,用途广泛。短刀用以宰杀牲口、剥皮、切肉、切菜等,它既是生活用品,又是装饰品。
12、乌朵。 用牦牛毛搓成粗毛线,再编织成的毛辫。其他地方放牧中羊用鞭子,西藏牧民则用“乌朵”。毛辫上端有一个直径为3寸的套环,使用时将套环套在食指上,中间编一块巴掌大的椭圆形的“乌梯”,是用来放石块、土块的,末端用羊毛做鞭梢。
13、果谐。 又叫果儿谐或单称一个谐字。“果儿” 即圆圈之意,加谐即圆圈歌舞之意,也可译为环舞。是一种群众性歌舞。歌舞者成单行围成圆圈,队首一人抬胡琴伴奏领舞,边唱边舞边转圈。琴声悠扬,歌声嘹亮,舞姿舒展。
14、林卡节。 “林卡”即有树林的地方或公园的意思,林卡节即在有树林的地方过节。原来的节日时间为藏历五月十五日,藏语称“赞林吉桑”。现在的节日时间为公历的6月1日,节日时间一般为一周左右。此时,春色已浓,气候宜人,也正是播种后的农闲季节,没有播种的旱地,等待雨季的来临。
15、望果节。 意为“转地头节”是藏族人民祈祷、迎接丰收的节日,浒于有农业的地区。每当夏末秋初,庄稼即将成熟时,由各乡视情况决定具体节日时间。这天,农民身穿节日服装,打着各色彩旗,手擎青稞穗,边唱歌,边绕田边地头转,同时,还举行文艺演出、赛马、射箭、爬山等活动,内容多样,场面热烈欢快。
16、跳神节。 通俗说法叫“跳神”,又称“羌姆”、金刚神舞,或“色莫青波节”(意为大型表演)。每年的藏历八月在扎什伦布寺举行。具体时间由星相算学家推算。色莫青波节内容非常丰富,其中最主要最吸引人的内容是 “羌姆”,即跳神。羌姆是藏传佛教黄教格鲁派的一种宗教舞蹈,舞者戴面具,穿着肥大表演衣袍。舞时,动作缓慢,节奏低稳,舞姿蹁跹,庄严妙相,并配以法号、唢呐、腿骨号、鼓拔等乐器。所表现内容为扬正抑邪、解脱罪恶、迎吉纳祥。由于是密宗灌顶的喇嘛表演,而表演的又是扎寺的各位神主,因此使整个表演更具权威性和神秘感,每每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17、驱鬼节。 藏传佛教节日,流行于民间。每年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年除夕),扎什伦布寺举行规模盛大的跳神驱鬼活动。届时,喇嘛们身穿彩衣,头戴面具,跳神时配以长号、鼓钹、唢呐、腿骨号等乐器。晚上,各家各户除旧迎新(不能串门),进行驱鬼活动。
18、赛马节。 每年藏历正月初三,由官方组织、群众参与的节日。主要内容有马术、赛马、射箭、打靶。现在的节日内容要比过去丰富,是日喀则市主要民间节日之一。
19、天 葬。 一种葬礼方式。日喀则市丧葬种类主要有天 葬、水葬、塔葬、土葬、火葬。当地藏族习惯天 葬、水葬,而以天 葬为主。塔葬适用于德高望重的活佛,也有少数死者进行水葬、火葬,忌土葬。尸体一般要在家中放三天,第四天凌晨由亲朋将尸体抬往天 葬场,邀请秃鹫、老鹰等啄食尸体,乌鸦为不速之客。开葬后一周内所有的酥油灯不灭不撤,在一周至49天之间点起一盏大的长明灯。天 葬时,如死者为德高望重者,送到较好的开葬台,即日喀则“飞来峰”天 葬台,一般人送至扎寺天 葬台。天 葬过程中,老鹰将尸体吃得越净越好,如吃不干净则要用木柴焚烧。
宁静的林荫道上,偶遇温文儒雅的教授,碰撞风采飞扬的青春,恍若与世隔绝... |
酒店是很多电影的重要场景,通常男女主角在里面发生最浪漫的故事,或者成为凶杀悬疑电影的重要证据场所... |
|||
墨尔本,是个奇妙的地方:一边依偎着蔚蓝的大海,一边枕靠着沧桑的岩石;悬崖峭壁之间可以开辟出世界上最美丽的公路... |
空姐,很多人认为是一份即轻松又令人羡慕的职业。其实空姐的工作却是非常辛苦的。例如,遇到挑剔的乘客时,也必须要保持微笑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