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是四只金色的鸟环绕在太阳周围,形成了一个圆形的LOGO。这个标志就来自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文物——“四鸟绕日”。

  蜀水巴山,人杰地灵,钟灵毓秀。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巴蜀地区,曾是长江上游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我们在历史课本上学过的“武王伐纣”,是在公元前11世纪时由8个诸侯盟国,跟随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的战争。武王在牧野向这八个盟国发表参战誓词,因此得名“牧誓八国”,古蜀王国,就是其中之一。西周初期,蜀王杜宇自立为帝,开启了古蜀国的光辉伟业,三千年来,古蜀邈远厚重的历史仅有方志笔记的只言片语流传于世,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曾发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的感叹(后一句意为“传说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开国年代却太久远而无法详谈”)。千载沧桑,神秘的古蜀王国只留下了扑朔迷离的神话传说,令人难辨其真。

  璀璨的三星堆文化就是古蜀文明的代表,曾在公元前一千年时戛然而止。公元2001年2月,人们偶然在成都金沙发现了后续,重现了失去的时间。金沙遗址占地约5平方公里,包括大型建筑基址,祭祀区,一般居住区,墓地等,时间约为商代晚期至春秋早期(公元前1200年-前650年),已出土上万件珍贵文物,是继三星堆后古蜀王国的又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四鸟绕日”出土时只是被揉成一团的金疙瘩,展开后,一幅美丽的图案呈现在世人眼前:金饰重约20克,外径12.5厘米,内径5.29厘米,厚仅0.02厘米,采用镂空图案,内层圆圈周围等距分布着12条顺时针旋转的齿轮光芒,外层有四只逆时针向同一方向、前后相连接飞行的鸟,均作引颈伸腿、展翅飞翔的状态。整个图案构图严谨,线条流畅,极富美感。因其形状,被称为“太阳神鸟”,全称为“商周太阳神鸟金饰”。它再现了远古人类“金乌负日”的神话传说,体现了古人对太阳的崇拜,也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的体现。它证明从三星堆到金沙,在三千多年前,曾有一种文化与中原并驾齐驱,甚至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古老文明碰撞、融合。

  2005年8月16日,金饰图案被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并将其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其实我曾经看见过它,2009年“神鸟”曾“飞”到北京,在国家博物馆展出。但金沙可远远不仅这一只“神鸟”,金沙遗址的发现,是四川继三星堆后又一重大考古发现,古蜀王国的迷雾在这里渐渐被揭开,3000年前那段辉煌的文明重现世间。是谁创造了这段神话?他们当年是如何生活的?都有怎样的信仰?为何又消逝在历史长河中?

  带着这一串的疑问,循着神鸟的歌唱,我来到金沙博物馆,叩响了古蜀王国的大门。

  金沙遗址博物馆位于成都市区西北部,二环路与三环路之间,占地面积达30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仅”3.8平方米,除去道路、广场,足足有24万平米的绿化!不仅是一座集教育、研究于一体的现代化博物馆,更是城市中一处休闲的绿洲。

  博物馆目前可通过网络实名制预约购票,门票70元。我来的时候非周末,游客不多。走进博物馆不远,路边就矗立着“太阳神鸟”的巨大雕塑,告诉来访者已经进入了古蜀王国的世界。

  博物馆由遗迹馆、鹿苑、陈列馆、水景广场、剧场等组成。先看到的是壮观的大跨度钢结构“遗迹馆”。

  这里展示的是金沙遗址最重要的考古发现——祭祀区。2001年2月8日,金沙遗址考古就在这里揭开了序幕。金沙古国尘封已久的大门在这里悄然打开,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的“祭祀区”是古蜀王国一处专用的滨河祭祀场所,至今已发现60余处祭祀遗址,出土包括金器、漆器、玉器、陶器等祭祀用物品6000余件,及数以吨计的象牙、鹿角等。

  站在祭祀区上方,不由得想象这里在三千年前是一幅怎样的壮观场景:古蜀人聚集在一起,点燃火把,向太阳致敬。族长头戴黄金制成的面具或项圈,虔诚跪拜,将玉器、象牙或埋葬于土中,或倾倒入河道。下次祭祀仪式再将祭品掩埋,层层垒叠,从商代晚期至春秋早期大约500年。甚至还有活人祭祀的情景出现,虽然在今天看来是“惨无人道”,但在那个年代却是他们最虔诚的信仰。

  祭祀区被划成一个个方格,“探方“是考古学中的专业名词,是最常用的挖掘方式。在地面上划出方格,竖直向下挖掘探测,正方形叫“探方”,长方形叫“探沟”,以字母“T”加数字编号标注。探方主要有控制地层、建立坐标、方便记录三个作用,是考古发掘中便于记载和整理资料的基本单位。

  祭祀区修建了木制阶梯,游客可以走到祭祀区里,近距离观看考古现场。这里有古老的河道,有三千年前倾倒的树木,还有尚未挖掘出的象牙、鹿角等。不禁想象,二十年前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金沙遗址时是怎样的欣喜若狂。

  祭祀区几乎每一个方坑旁边都有详细的介绍,例如19号遗迹,出土时已遭破坏,共有33件文物,包括石器18件,象牙器10件等,主要以石人、石虎等祭祀用品为主,时间约为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200年-前1046年)。

  第8号遗迹出土了345件文物,金器就有45件,时间为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约为公元前1200年-前977年),其中金面具是中国境内目前发现的同时期保存最完整、体积最大的金面具。

  这里就是“太阳神鸟”的出土地,旁边的地层是不同年代沉积的结果。顺便说一句,“地层”是考古发掘的依据,土质土色的不同有时间差别,早期在下,晚期在上,每一个时期颜色不同,出土文物自然也各不相同。天然堆积、没有人类活动的土层叫“生土”;有人类居住活动形成新的土层叫“熟土”。

  一号坑(象牙坑)是目前祭祀区发现的形状最规整,埋藏文物最集中的祭祀遗存,时间为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象牙多达8层,最长的近1.6米,现已回填。可是,今天的成都甚至四川境内是没有大象的,说明三千年前的长江流域和现在气候迥异,甲骨文卜辞中就有商王猎取野生大象的记载,中原地区还曾有象兵作战的记录。

  遗迹馆出口处地下还有一处巨大的树根遗迹,这是发现于“摸底河”畔一座3000年前的榕树树根,可以想象,当时的古蜀王国是怎样一幅树木参天、植被繁茂的壮观景象。

  祭祀区已经给了我极大的震撼,我迫不及待地想去看看那些珍贵的出土文物。从遗迹馆出来,走过一座小桥,就来到了陈列馆。

  建筑面积达1.6万平米的陈列馆分为“远古家园”、“王都剪影”、“天地不绝”、“千载遗珍”、“解读金沙”五个展厅,全方面展示了古蜀王国的方方面面。若是逐个介绍文物未免太枯燥,我就按照参观顺序,挑选重点文物记录。

  1、远古家园:

  位于二楼西侧,面积约900平米,以大型半景画和原场景遗迹为主,展示了金沙时期的生活状态和生活场景,形态逼真,气势磅礴,极具视觉冲击力。

  《山海经·海内外经》曾云: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其城方三百里,盖天地之中,素女所出也。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灵寿实华,草木所聚。爰有百兽,相群爰处。此草也,冬夏不死。

  这一段话展示了成都平原生机勃勃的景象,展示厅里通过蜡像和光景画,展示出古蜀人民刀耕火种、男耕女织的生活场景,还有牛骨、象骨等遗迹。

  2、王都剪影:

  位于二楼西侧,面积约900平米,集合了考古发掘成果、复原场景,采用高科技手段,从居所、烧陶、冶铸、治玉等方面,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古蜀王国场景。

  这里展示了陶器、石器等诸多出土文物,以及复原的木骨泥墙建筑房屋。遗迹中出土了大量普通居民建筑,每间大约在20平米左右,先平整地表,挖掘基槽,内部竖立木棍(或圆竹)作为支撑,再抹草拌泥,用火烘烤作为墙体,以茅草覆盖屋顶。

  “木耜”是古代农耕的始祖,用于翻土耕种,这件长达142厘米的发现于金沙遗址生活区的一个“水塘”中,由于环境潮湿,才得以保存下来。它是我国唯一一件保存较为完整的商周时代的木制农具,发掘时还邀请了日本专家协助。

  《华阳国志·蜀志》曾记载:“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杜主……巴亦化其教而力农务,迄今巴蜀民农,时先祀杜主君。”杜宇在巴蜀地区被奉为“农神之主”,民间有杜宇死后化为子鹃鸟的传说。所以李商隐在《锦瑟》中提及“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3、天地不绝:

  位于一层东厅,面积约1000平米,集中展示了祭祀区出土的金器、玉器、卜甲、石器、象牙等文物,重点展示了金沙居民的信仰和精神生活世界。

  古人对于宇宙自然、天地万物和祖先神祗有着极高的敬畏和感恩心理,他们相信万物有灵,神是世界的主宰,在重大社会活动中会举行各种虔诚的仪式表达对神灵的敬仰与崇拜,以求得保护与庇佑。

  展厅以一尊“铜立人”开始,身着长袍、腰佩短杖,头戴太阳形冠,双臂环抱,神情威严肃穆,应当是一名祭祀中正在作法的巫师。立人手中是否握有器物众说纷纭,有人推测握着代表太阳的神树枝,也有人推测握着玉琮、象牙等法具。

  走进展厅,昏暗的光线下,一个个玻璃展柜令人目不暇接,这里都是在祭祀区出土的祭祀文物。例如这尊石虎,威猛而狞历,自然而拙朴,静态中又蕴藏着动感,充满力量。雕刻细腻,造型完美,是不可多得的石雕艺术精品。

  在中国的早期神话传说《山海经》里,蛇与神经常结合在一起,与龙的崇拜紧密相连。金沙出土的石蛇身躯盘曲有脊,尾呈弧形,线条圆润,构图简练流畅,整体富有立体和强烈的动感。它可能是古蜀王国巫术活动中的重要物品。

  在祭祀区曾看到过出土了两件石磬,一件长76厘米,另一件长109厘米,约为西周早中期(公元前1046年-前878年),是四川盆地出土的时代最早的石磬,后者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商周时期最大的石磬。

  金沙出土了大量玉璋,选材精良,造型优美,加工精细。璋是中国古代祭祀活动中重要的礼器之一,主要用于祭天、拜日、祈年、兵符等。所以很多人取名也用“璋”。

  4、千载遗珍:

  位于一层西厅,面积约900平米。虽然展品只有30余件,却汇聚了金沙王国的精华,包括“太阳神鸟”、金面具,金冠带、玉璋、石人、石虎等最重要的文物。

  “太阳神鸟”就在展厅中央一个旋转的展台上。《庄子》有云,“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内部十二道光芒的太阳象征着光明、生命和永恒,外部四只神鸟造型简练,流畅利落,体现出自由和团结共赴的寓意,是丰富的想象力、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和精湛的工艺水平的完美结合。

  “十二”和“四”都是中国文化中常用的数字,十二个月、十二生肖、十二时辰、四季、四方……

  祭祀区出土的重要文物都在这里,例如展厅后面这只金面具,高3.7厘米,重5克。圆脸圆下巴,耳朵外展,锤揲出耳廓线,耳垂有凹入但未贯通的穿孔。眉毛略凸如新月。鼻梁高直,双眼、鼻孔和嘴镂空,嘴微张,似乎还略带神秘而深邃的笑意。

  看这面具有点觉得眼熟,还记得我曾经写过的墨西哥人类学博物馆吗?之前就有人提过,玛雅文明和阿兹特克文明中的面具,和中国三星堆出土的面具极为相似。今天在这里看到的面具,也让我想起了遥远的拉丁美洲文明。但阿兹特克文明比古蜀文明要晚了足足1500年。可以想象,冥冥之间,这两种文明似乎隔着地球又有了交集。

  不仅于此,我曾经在希腊雅典的国家博物馆,看到过阿伽门农的黄金面具,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这条长约40厘米,宽约2厘米的金冠带整件锤揲成形,由四组相同图案构成,每组分别有一条鱼、一支箭、一只鸟和一个圆圈,可能是祭祀时戴在头顶的,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王权与威仪。

  这尊十节玉琮形外方内圆,象征着“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每节以转角为中心构成四个简化人面纹,其中一面的上部阴刻有一神人图案。玉琮中有一孔相通,传达“贯通天地”之深刻含义。它和浙江良渚文化晚期的玉琮相似,说明当时可能已经有了文化往来。

  这尊铜面具以墨勾绘出圆眼和半圆形的嘴,施以朱砂,长15厘米、宽15.3厘米,厚0.24厘米,是古蜀文化中首次发现的器物。

  5、解读金沙:

  位于底层西厅,面积约830平米,包括金沙王国的背景、起源、迷雾等,还有和世界古老文明的横向对比,使参观者加深印象,更深刻了解古蜀王国。

  金沙之后,古蜀王国又去了哪里?早期的蜀文化蜿蜒前行,承传不坠,这些文物清晰地勾勒出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皆是当时文明的见证。岁月掩埋了金沙,也保存了金沙。金沙考古发掘仍未结束,黄沙下仍埋藏着不少珍奇,不久的将来,定会给人更多的惊喜。

  ==============

  [作者:沙漠玫瑰]

  环球旅游达人,旅行体验师、自由撰稿人、嘉宾主持。已只身旅行过五大洲近50个国家,200余座城市。

推荐阅读

相关视频

更多>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2015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