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土楼,大家都知道这是福建的特色。可是你知道吗?在福建省漳州市的南靖,一户姓张的人家,祖祖辈辈在山谷间建了约十三座土楼。这十三座土楼,大的可以住数百人,小的也能住几十人。并且这些土楼的排列,居然是按照天文上的七星布阵,在地面上仿制了一个七星阵。



北斗七星,是由七颗星星组成的,古人形象地把它们比喻成一把舀酒的斗,并根据斗柄的指向,来决定春夏秋冬四季。而在河坑这个小山冲上,区区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张家人就是按照七星斗的造型,建了十三座土楼。要是你站在土楼对面的半山腰间眺望土楼,整个土楼居然跟七星斗阵一模一样。



河坑,位于南靖县的书洋镇,距离县城约有58公里,是个相对封闭的自然古村落。“坑”字,在当地解释为山谷间的平地,这块平地有一条呈丁字状的河流环绕,所以起名为“河坑”。河坑的面积仅一平方公里左右,因地面平坦而又肥沃,十分适合种植庄稼。于是张家的祖先,遂从临近的石桥村迁来这里居住。



在南靖地区,庄户人家居住的房屋,必定是土楼。这种用泥土夯实后形成的圆形或方形建筑,通常都会建到三层楼。过去,土楼的一层是用来生火做饭的,每户人家的生活间都是在一楼,二楼是用来储存粮食或生活、生产资料,只有在三楼,才是一家人居住的场所。



张家迁移到河坑后,张家的儿子于1549年开始建造第一座土楼,前后历时五年,终于这座名叫“朝水楼”的方形土楼建成了。朝水楼建成的时期,是明朝的嘉庆年间,至今已快有五百年了,朝水楼还屹立在河坑这块神秘的土地上。



后来,随着张家人员的增多,一座土楼已经无法满足居住了,于是张家的子子孙孙们,从明朝开始,陆续兴建了6座方形土楼,6座圆形土楼,另外还有一座五角形的土楼。其中最后一座名叫“永庆楼”的圆形土楼,兴建的最晚,建成的时间是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这13座土楼,前后居住了1500多名张家的后人。



古人建造土楼时,不会像现代一样有个规划设计图纸,基本上就是那块土地上有水源,便在水源上建造土楼。通常土楼内至少会有一口水井,这样即使土楼被外界封闭包围起来,依靠土楼内的水源,以及储存的粮食,土楼内的居民完全可以高枕无忧地生活下去。这样随意的建造土楼,却能仿制北斗七星的造型,只能说是个建筑史上的奇迹。



一般造一座土楼,要花上四五年的时间才能完工,较大的土楼甚至要积数十年、几代工匠的辛劳付出。早先建造土楼的材料,为山里的泥土、竹木材、石块等。土楼的外墙大多是用泥土夯起来的,要想坚固,可以在泥土中加入糯米浆。高达三层楼的墙体,都是下粗上窄,有些土楼墙体的直径都要在1.5米左右。这种土墙,即使用土炮轰击,也不会有所损伤。等土楼的墙体完工后,内部全部用木料,沿内墙搭建居室。



土楼一旦建成,便是整个家族的居住地。为了安全起见,大多数土楼均只有一个大门供日常出入,厚重的木门都装有一个重重的门栓,估计得要两三个汉子才能抬起。这也是因为从前福建山区常有盗匪出没,所以建造土楼,垒筑高大土墙,以防不测。



一座土楼就是一部家属史,因为住在同一座土楼里上百号人,都来自于同一个家族,外族人是无法入住的。许多土楼的子孙,往往无须熟记自己的族谱,便能侃侃道出家族的源流,因为同居一座土楼,自小耳染目睹家族的情形。你想他们能不熟吗?



河坑土楼,一个很神秘的建筑群,这四五百年来,既然还能屹立在山谷间,而且大部分土楼依旧还居住着人。难怪当年《爸爸去哪儿》剧组,在全国各地挑选外景地时,一眼就看中了这一地方,第三季中的第三站,便是在这里开拍的。如果你有机会去南靖,可以去河坑土楼看看。


推荐阅读

相关目的地

相关视频

更多>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2015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