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7月的最后一个周末有幸参加一个样式雷古建筑主题的研学之旅去了故宫,听了特别棒的古建筑专家的讲解,在看这些古老的建筑感觉超棒!

  样式雷家族是皇上的御用工匠,是古代顶级建筑师,可以说大半个北京城都是样式雷家族设计建造的,他们被认为是有思想和智慧的匠人,用精湛的技艺赢得了皇室乃至全社会的尊重。样式雷作为中国最后的哲匠世家,读懂他们,便解码了一部中国古代建筑史。

  午门故宫的正门。俗称五凤楼。东西北三面以12米高的城台相连,环抱一个方形广场。有1组建筑。正中有重楼,是9间面宽的大殿,重檐庑殿顶,在左右伸出两阙城墙上,建有联檐通脊的楼阁四座,明廊相连,两翼各有13间的殿屋向南伸出,四隅各有高大的角亭,辅翼着正殿。这组城上的建筑,是故宫宫殿群中第一高峰。午门是皇帝下诏书、下令出征的地方。它当中的正门平时只有皇帝才可以出入;皇帝大婚时皇后进一次;殿试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从此门走出一次。文武大臣进出东侧门,宗室王公出入西侧门。

  在故宫的角楼有样式雷的展览,让我们能更深刻体会古代工匠的哲匠精神。哲与匠,代表了人类最重要的两种生命品质。哲代表思想,思想者务要致广大;匠代表劳作,劳作者务要尽精微。哲匠是对手艺人的最高礼赞。回望故宫这一片黄色琉璃瓦的屋顶,以及太和殿的巍峨,对旧时工匠的崇敬之心溢于言表。

  在展厅里看到这个榫卯结构的模型,对于我们过去的这些哲匠们的崇拜之心也有如滔滔之江水 。。。。。。

  “样式雷”最有特点的工艺是--烫样。 在施工前,作为建筑设计师的“样式雷”需要先进行平面设计,画出建筑草图——图样,图样上有亭台楼阁、庭院山石的样貌,也有桥梁、水流的布局走向。图样经皇帝认可后,为了让皇族更直观地看到建筑建成后的样子,样式雷家族成员按照实物比例缩小、用草纸板、秫秸、油蜡和木料等材料加工制作出建筑模型,因制作工艺中有一道熨烫工序,故称烫样,类似于现在的沙盘。

  烫样的房顶结构能自由拆卸下来的,虽然烫样只是小样,但它像一个立体的微缩景观,极为精致,各种构件可以灵活拆卸使用。内部的彩画、家具样式、梁架结构也都按照精确地比例进行复制,使建筑布局和空间形象一目了然。这些部件既可以组合,又可以随意拆分,各个建筑细部有所联系又不失独立。

  提到故宫,我想大家首先想到的二个词就是,红墙,黄瓦,是的,每每徜徉在故宫宽敞的广场,看着周边这些红的墙,黄的瓦,总是在想曾经这里发生的怎样的故事?

  北京故宫的外廷以三大殿为主。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都建在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工字形基台上,太和殿在最前,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称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自建成后屡遭焚毁,又多次重建,今天所见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太和殿面阔11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高26.92米,连同台基通高35.05米,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大的殿宇,檐角安放10个走兽。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如皇帝登极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

  交泰殿是单檐四角攒尖顶,铜镀金宝顶,黄琉璃瓦,双昂五踩斗栱,梁枋饰龙凤和玺彩画。
       清朝,交泰殿是贮清二十五宝玺,每方玉玺都有专门的用途。每年正月,由钦天监选择吉日吉时,设案开封陈宝,皇帝来此拈香行礼。清世祖鉴于明代宦官专权的教训,规定宦官不得干预朝政,所立“内宫不许干预政事”的铁牌曾立于此殿。皇帝大婚时,皇后的册立、宝安设殿内左右案上。交泰殿每年春季祀先蚕,皇后先一日在此查阅采桑的用具。

  交泰殿内西次间一侧,设有一座自鸣钟,这是嘉庆三年制造的。皇宫里的时间都以此为准。自鸣钟高约6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座钟。

  千秋亭是由一座方亭各面出抱厦形成。四面抱厦前各出白玉石台阶,周围白玉石栏板,绿色琉璃槛墙饰黄色龟背锦花纹,槛窗和隔扇门的槅心都是三交六椀菱花,梁枋施龙锦彩画。重檐攒尖顶,下层檐施单昂三踩斗栱,下层檐以上改成圆形,施单昂五踩斗栱。圆攒尖顶,明称“一把伞”式,黄琉璃竹节瓦。宝顶是由彩色琉璃宝瓶承托鎏金华盖组合成的。上圆下方的屋顶取仿“天圆地方”的古明堂形制。亭内天花板绘双凤,藻井内置贴金雕盘龙,口衔宝珠。两亭色彩绚丽,造型精美,可称是宫中亭子之最。

  还在故宫看到一些有意思的,比如这个像烟囱一样的,好像和故宫的整体就不太一样,听说它的作用类似于沈阳故宫的那些烟囱,原来是皇宫里采暖用的。

  还看到这个小兽的小白牙,特别的白,让大家禁不住驻足拍照。

  点击查看本贴照片拍摄详情

推荐阅读

相关目的地

相关视频

更多>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2015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