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无锡段的北面,有一座孤零零的小岛,名叫“黄埠墩”,其面积仅有二百多平米,但无锡的民间却说它千年不沉。

黄埠墩,旧名小金山,又称皇甫墩、黄婆墩。从前,黄埠墩所处的运河水面,是京杭大运河进入无锡城前最宽广的地方,号称“芙蓉湖”。能叫得上“湖”的地方,可以想象其河面有多宽敞。

黄埠墩的外形,近似于椭圆形,其四周用黄石砌成驳岸,遍植垂杨,隔岸望去,犹如被绿色所覆盖。黄埠墩上原建有寺庙,常有香客乘舟登上小岛烧香,后代又建了文昌阁、环翠楼、水月轩等楼台建筑。

黄埠墩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的北面曾是无锡近代史上第一座钢铁桥梁“吴桥”。从前,人们从无锡的北面去到惠山,必须从黄埠墩乘坐摆渡船才能过河,因运河的水面辽阔,黄埠墩是渡船在运河中间的中转站。1917年吴桥建成后,黄埠墩才渐渐失去了中转站的功能。

无锡的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龙山脚下浪滚滚,滚滚浪里黄埠墩。湖里水涨墩也涨,湖里水发墩不沉。”说的就是黄埠墩千年不沉、万年不被水淹的神奇传说。

传说中的黄埠墩,是驮在一条黄鳝精的脊背上的小岛,运河水涨墩起,大水淹不了它。而这条黄鳝精对黄埠墩这样小心保护,是因为很早很早以前住,在这个岛上的一位老婆婆曾救过它的命,所以千百年来它以性命相守这座小岛,黄埠墩即便处在运河的中央,却总不会被潮起潮落的河水淹没。

传说很美好,而现实却很骨感。黄埠墩自诞生之日起,确实也有N多次被大水淹没过。只是现在的黄埠墩,因为“三帝(吴王夫差、康熙、乾隆)二相(战国楚相黄歇和南宋宰相文天祥)一青天(明代名臣海瑞)”的登临,而成为一处赫赫有名的小岛。

明代《弘治重修无锡县志》中曾有这样的记载:黄埠墩在县北五里,有水环其四周,上有水月亭、环翠楼,九龙诸峰并列于前,过客必等览焉。这里所指的“九龙诸峰”,便是无锡西面的惠山九座山峰。在明代时,黄埠墩就是观赏惠山风景的绝佳地了。

追溯黄埠墩的历史,便要说到最早登临这座小岛的帝王——吴王夫差。据记载,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北上争霸,率军讨伐齐国时,路过此处小岛,为鼓舞部中士气,于是系舟登岸,大宴群臣,最终胜利而返。

而第二位登临黄埠墩的,是与黄埠墩名字有深刻渊源的战国四君子之一——黄歇。当年楚国春申君黄歇被封地江东,在江东一带兴修水利,据说黄歇曾驻营在岛上。他命人开凿了一条名为“语昭渎”的运河,将部分芙蓉湖水导入了太湖,解决了芙蓉湖的水患。后人为了纪念黄歇治湖的功绩,于是将这个湖心的小岛命名为“黄埠墩”。

第三位登上黄埠墩的是明代名臣海瑞,他来无锡祭祀他的老师顾可久时,也顺路到这里赏玩,并为岛上的环翠楼写下了“玩山临水第一楼”的匾额。而最让无锡人记挂的登岛人,要数“三过无锡、两次泊舟黄埠墩”的民族英雄文天祥。

南宋理宗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文天祥曾沿着京杭运河南下,意气风发地去杭州赶考。“游于江南,过惠山,寓梁溪居”,第一次途径黄埠墩,文天祥对无锡的风光印象极佳。就在那次赶考中,文天祥以殿试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进士,随即便在宦海沉浮。

文天祥第二次经过无锡时,是在元军大举南攻之际,时任平江知府的文天祥率部将北上增援,经过无锡。然而,当他第三次路过黄埠墩的时候,已是战败被俘,在被元军押去大都的途中。

据说文天祥的囚船路过黄埠墩的时候,无锡的百姓不顾元兵阻挠鞭打,在运河两岸跪得密密麻麻,哭成一片。文天祥为此感慨万分,留下了一首《过无锡》的诗句:金山冉冉波涛雨,锡水茫茫草木春。二十年前曾去路,三千里外作行人。英雄未死心先碎,父老相从鼻欲辛。夜读程婴存国事,一回惆怅一沾巾。

此后,文天祥在元大都英雄就义,无锡的百姓为了纪念他,还在黄埠墩上建了一座“正气楼”,里面树立着文天祥诗词碑。

到了清代,黄埠墩迎来了康熙、乾隆二帝。康熙登上黄埠墩时,恰逢夜晚,小岛上已经悬挂了数百盏灯火,与运河两岸的灯火相映,黄埠墩宛如一颗浮在波光上的明珠。在远处隐隐传来的晚钟声和梵音声中,康熙帝提笔缓缓写下了“兰若”二字,意为“空闲处”,也或意为佛寺。第二天早上,康熙在黄埠墩换乘小船,经寺塘泾河去惠山寺了。

也许是父子同心,与康熙帝一样,乾隆也非常喜欢黄埠墩的景致。乾隆六下江南,其中四次为黄埠墩题诗。其中一句:两水回环抱一洲,不通车马只通舟。可以说是黄埠墩最好的写照。

乾隆回京后,十分惦念去过的无锡黄埠墩,于是让人在颐和园昆明湖的南面,仿照黄埠墩建了一座“凤凰墩”,并写下“渚墩学黄埠,上有凤凰楼”的诗句。

而到了清末,黄埠墩开始遭遇轮番战火,岛上的佛寺屡建屡毁,岛上风貌也变得沧桑败落。黄埠墩此前湖山辉映的景象已不复得见,取而代之的是黄埠墩东侧繁忙的三里桥米市。

那个时候的人们,只要站在黄埠墩上,就可以看到千桅林立的粮船和鳞次栉比的米市粮行。那种码头上装卸货的热闹场面,至今仍被一些老无锡人说起,语气中充满了无锡当年作为繁华“米码头”的骄傲。后来繁忙的三里桥米市偃旗息鼓,黄埠墩一带从此冷清了下来。

上世纪五十年代,为了疏通古运河航道,曾有计划将这座水中的孤岛炸毁掉,后来被有关方面制止了。1981年,无锡南门外水仙庙的戏台拆来搬到了黄埠墩,形成了今天黄埠墩的格局。现在墩上建有望山楼、文天祥诗词碑、蓬莱门等,在二层主阁中悬有“正气长存”、“千古留芳”的匾额。

之于有关“千年不沉的黄埠墩”,那也许就是一种传说。因为黄埠墩上的建筑,离河面的净高在二米左右,加上周边水系的四通八达。雨季来大水时,汹涌的河水沿河道快速向太湖倾泻,因而黄埠墩被淹的记录就很少了。

2016年的梅雨季,黄埠墩就被淹了,岛上的几扇木门还被大水冲到了运河中,大有“大水淹了龙王庙”之势。幸亏周边的百姓,冒着危险将木门从河面上捞了回来。这也算是近几年中水淹黄埠墩的新纪录。

千百年来,黄埠墩与无锡古运河息息相关,黄埠墩的故事,也一直在无锡的民众中代代相传。因为,它就是无锡古运河上的一颗明珠。

小贴士:

无锡黄埠墩地址:无锡市北塘区江尖大桥下运河东路,无锡运河公园游船码头处登船上岛

门票:20元(含登岛船票)

建议游玩时间:1小时左右


推荐阅读

相关视频

更多>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2015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