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秋是婺源地区的地种文化,也是当地地形的一种无奈,因为其它地方的粮食收回家后都有自己的晒坝(也就是掠晒粮食的平坝),要不然也可以晒在屋顶,但是婺源地区、尤其是婺源的篁岭古村地无三尺平,粮食收加家后根本就没平地可以掠晒,但如果不晒又容易霉变,那怎么办呢?当地的村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当地的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他们利用竹筛匾在窗台前晾晒农作物的方法,既不占地方,又便于收藏。经过几百年的传承,现在“篁岭晒秋”已成为固定习俗,每年秋收时节,家家户户屋檐下晒满了玉米辣椒等色采鲜艳的农产品,与白墙黑瓦的徽派民居构成了一幅完美秋收画卷,被称为“最美中国符号”。
虽然叫晒秋,但并不是只有秋天才会晒,只是说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晒的粮食会更多的些,品种也更丰富一些,但是平常也会有一些粮食可以晒,比如春晒山厥、水笋;夏晒干菜、果蔬;秋晒辣椒、黄菊;冬晒果脯、乡俗……一年四季延绵有序。
而且现在篁岭作为一个景区,打的就是云上梯田,晒秋人家,所以无论是什么季人,咱们都可以看到晒秋的存在,即便有的是因为景观的需要,那是无可厚非的。
网上关于晒秋的文章及诗文都非常多,渝帆就不去凑热闹了,今天我来写写当忽然遇上阵雨,看当地人是如何快速的把掠晒的粮食抢收回家里,而不被雨水打湿。
当时下雨的时候,渝帆与著名的旅游名博泡鱼儿老师正好在篁岭最顶上的晒工坊上面拍照,视野非常开阔,可以将下面扮收的情况一览无余,只见这位大哥一步跨上晒台,三两下就把自家屋前的几筛粮食给端入房间去了,前后还不到一分钟。
而就在渝帆楼下一家,反应似乎慢了一些,晒台上的粮食还依然被雨淋着
原来她们家比较多,只见这位大嫂虽然穿着一双拖鞋,但她却可以如履平地一般的踩在晒台外支出的木棍上面,看得我都胆膻心惊,担心一不小心摔下去了怎么办呢?
只见她先把靠近身边的竹筛端到里面,再将靠外面的竹筛用一个特制的木钩钩到身边,然后将这些竹筛叠在一起。
这些对于她们而言早已驾轻就熟,其实当时下的雨并不小,而且木棍上也淋了不小雨,应该会有点湿滑的,但她却毫不在意,如履平地一般。
她们家晒得比较多,工作量还挺大,并不像别人家三两筛,一下子就收进去了。
下面其实是很高的悬崖,至少有四五层楼高,看着还是挺吓人的
一会儿的功夫,整个篁岭各个晒台上的粮食基本都抢收完毕了,前后估计也就两三分钟,快的人家一分钟都不到就收进家里了。
大家注意看看,此时的雨已经下得很大了,照片上已经有很多下垂的雨痕,是非常明显的。
正当我们准备下去躲雨的时候,发现另外一间房也正在抢收,他们动作很快,而我的快门不够,所以便拍成这样了。
这位大姐还没有收完,她们都有相似的木钩工具,将竹筛钩到身旁,然后再端进家里。
可能是刚刚淋了雨,叠起来不好,所以他用一个支架架在屋内,这样更快捷,还可以通风,其实这些都是他们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的民间智慧。
这样的事情对于我们而言可能是一件突发事件,但对于他们而言早就习以为常,就如同每天吃饭、睡觉一样简单,有太阳了就推出去晒,下雨了就快速的收回来,就这么简单,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