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微博、博客、邮箱请直接登录
忘记密码
登录

还没有新浪账号?

立即注册
X

sdasda

您有 条新提醒

  黄山风景区周围的空气非常清新,是户外运动的极好地方。我没有什么喜爱的运动,只和朋友们去黄山脚下走过几次山路。走上一两个小时山路,看上一两个小时山景,吃顿农家饭,顺便也了解些山区习俗、乡村发展情况,觉得也很有意思。某日上午,和几个朋友到黄山东麓谭家桥镇“走路”,走的地方竟是当年有“安徽小上海”之称的黄山茶林场,是上海的一块“飞地”。

    过谭家桥镇不远,在千紫山谷一个村子下车。下车一看,这其实不是村子,不大的铁门右边挂着黄山千紫山茶场、黄山区龙潭林场、黄山区黄山公益林场千紫山管护区三块牌子。走进去,只有几排平房和一幢两层楼房,平房的白墙是近几年刷的,而楼房墙面的白灰几乎掉尽、露出块块红砖。只见到两个管护员,告诉我们这些房子当年都是上海知青住的,现在没有人住。

「左左」摄「左左」摄

  茶场出来右转,是一个规模大些的院子。进门见一块石碑,上刻红字“上海茶林场十二队,全体上海知青二000年冬月敬立”。向里走,见一条蜿蜒小河,清澈的水潺潺流淌。河不宽,水也浅,上面有三座小桥。河两边有些一、两层的房子,或白墙红顶、或红墙红顶,明显不同于这一带常见的徽式建筑。花草树木颇为精致,一看就知道是精心设计过的。里面也没看见几个人,非常幽静。走进一座红房子,看墙壁上的文字,才知道这里原来是上海茶林场十二队,已经在1984年改建成现在的复旦大学黄山休养院。

    出了院子,我们沿着山路向前走。路是水泥路,大概三四米宽,是通往谭家桥镇的。陪同我们的一位朋友是在附近工作的,了解些这一带的情况,他说,当年上海知青去场部、去镇里走的就是这条路,当然,那时不是水泥路。上海知青在山里还修了好几条路,那时没有什么先进工具,非常艰苦。这是典型的皖南山区,四周崇山峻岭,层峦叠嶂。虽然有点雾气,但空气还是非常新鲜。山上的树木大多数是青的,竹子大多依然是绿的。路边的水杉和一些灌木则掉光了叶子。一排一排没有叶子的水杉直指天空,大片大片枯黄的茅草随风摇摆,这冬天的山色另有一种美感。深谷里哗哗的流水声,流出许多清脆清灵来。

「一生途欢」摄「一生途欢」摄

  边走边问那位朋友一些关于上海知青的故事。1965年,安徽省黄山茶林场划交上海管理,建立了上海市黄山茶林场,面积近十万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大潮中,先后有近万名上海知青来这里工作、生活。当时,茶林场场部所在地很热闹很有名气,人们都叫它“安徽小上海”。一是因为居住的都是上海人,说的是上海话,生活习惯等都是上海的;二是有百货公司、电影院、理发店等,有黄山无线电厂、黄山制药厂等工厂,而且物资相对丰富,安徽城市里都少见的白糖、解放鞋、布匹等,在这里都能买到。

    山里的景色是很好,但是,当年上海知青们的生活条件非常简陋,劳动非常艰苦。那些十六七岁、二十出头,刚刚走出中学校门,天真、无邪、单纯的年青人,从大上海来到这荒凉的大山之中,吃着极简单的饭菜,住着极简单的房屋,天天在山道上行走,采茶、伐木、砍柴、扛竹。起初的新奇、热情过去之后,会是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呢。当然,在当时物质条件十分匮乏、极少走出深山的村民们眼里,这些上海小青年有文化、有活力,衣着时尚,生活富裕。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知青们陆续告别深山、返回上海。他们把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年华留在了大山里,把许多青春的热情与汗水、欢快与眼泪、梦想与迷惘等等留在了大山里。

    但是,有些知青没有回城,至少有十一个知青永远留在了东黄山。1969年7月5日,茶林场暴发特大山洪,四队(连)的十一名知青,为抢救仓库里的物资与洪水搏斗,不幸牺牲。九女二男,年龄最大的22岁,最小的19岁。烈士们被埋葬在场部附近的一个山坡上,与青山永远为伴。当时,他们是轰动全国的英雄,今天,他们应当依然是令人敬佩的英雄。不论什么时候,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应该拥有这样一些为国家、为集体勇于献身的人,而且以他们为荣。

「一生途欢」摄「一生途欢」摄

  山路弯弯曲曲,非常安静。没遇到一个人,也没遇到什么车,应该是冬天的原因吧。山底的一大片水杉吸引了我们的眼光。这是一片年轻的水杉林,枝丫细细密密,远看过去褐黄一团,又带些朦胧,青山环抱中格外醒目。秋天时,它们是火红火红的,有一种炫人的。1986年底,上海市与安徽省商定,上海市黄山茶林场将九万亩山地划给安徽黄山,保留约五千亩。这约五千亩山地,至今仍然是上海的一块“飞地”。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上海市黄山茶林场隶属上海市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公司着力发展旅游产业,与黄山市政府合作,将其打造成一个以海派文化、知青文化、茶文化为特色,以商务会议、运动拓展、休闲疗养等为主要内容的旅游度假区。

    回到上海的知青们不会忘记、也忘记不了黄山茶林场,这里有他们的生活痕迹和青春记忆。历史总抹不去,记忆也挥不走,东黄山的雀岭、留杯荡和别的山山水水,早已在他们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朋友说,当年的知青这几年经常结伴组队来这里故地重游,寻找青春往事。2008年举办过一场纪念活动,参加的上海老知青有500多人。刚才在复旦大学黄山疗养院的墙上,我也看到有这么几个大字:“时空无痕,青山作证,知青部落,欢迎回家。”

「一生途欢」摄「一生途欢」摄

  走一个多小时后,到了东黄山村。村子里多是徽式建筑,许多是新建的三四层楼房。有的房子相当不错,从外表看一点不差于城里的别墅。地里种着绿油油的青菜,田里则是翻耕过的黑土,埂上立着些成束的干稻草。村里有几家农家乐饭馆,现在是旅游淡季,生意比较清淡。在河边遇见一个村人,聊了几句后,他问我们是不是知青,我们笑笑说是。他友善地说,多来看看,多来看看。

    出村过座桥就是大路,可能是省道,至少是县道吧,车辆明显多了起来。接着往前走,过西岭隧道,又走十几分钟,已经十二点多,便上车往谭家桥镇而去。车行不久,经过一个小镇,朋友说这就是上海茶林场的场部,我便隔了车窗认真观看。街道比较宽敞,也比较整洁。沿街建筑大多是米黄色或红色墙面,红色琉璃瓦,中西合璧,优雅大方,具有明显的海派风情。街上往来的人不少,人气挺旺。还有一些从街道穿出去的小巷,看起来有点像老上海的弄堂。很有意思的是,好几个单位门旁边挂着的木牌上,前面几个字都是“上海市黄山茶林场”,然后才是某某某某。作为一块“飞地”,这样突出属“上海”管辖,或许是必要的。朋友介绍,这里是上海的国营企业,很多工作人员是上海人,说的话也大多是上海话,还有上海的派出所。

「一生途欢」摄「一生途欢」摄

  2009年,东黄山旅游度假区成为国家4A级风景区。这几年,他们朝着皖南地区最大、泛长三角地区最具特色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目标,加快建设,已经建成海派风情区、知青部落怀旧景区、农耕文化景区等,包括心族之旅酒店、东黄山国际青年旅舍、健康中心、东黄山拓展营、cs野战俱乐部、汽车场地越野赛车场、东黄山茶林公园等。靠街边的东黄山国际青年旅舍,由一幢知青时代的3层老楼改建而成,现在是华东地区最大的青年旅舍,已经接待了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自助青年旅客,因简单舒适而广受好评。里面悬挂着一些知青老照片,摆放着一些知青用过的黄布挎包、搪瓷茶缸等,充满知青文化气息。

    在东黄山心族之旅酒店附近,我们下车走了一会。酒店依山而建,与青山绿树融为一体,环境非常优雅,具有海派山林别墅风格。几幢古城堡式建筑,尖顶红瓦,极具有欧洲风味,据说是五星级标准。十来个可能住在这里的游客从我们身边走过,有说有笑,说的是上海话。其中几个大概五六十岁,没准就是当年的知青。事实上,以黄山茶林场为中心区域的东黄山度假区,也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知青文化旅游基地。

「左左」摄「左左」摄

  上海市黄山茶林场是一段不寻常的历史。在这里生活、劳动过几年的上海著名作家王小鹰在离开二十年后重返此地后,曾写下这样的文字:“令自己也怀疑,二十年前这里真的生活过一群年轻人吗?这荒山僻岭中真的有过笑声和哭声、有过爱情和仇恨吗?从前的真实如今如梦似幻。于是我们领悟了,这就是岁月流逝,这就是沧海桑田,这就是历史。这段历史正渐渐远去,痕迹将慢慢消失,也可能若干年后会像这大山里飘过的一阵风,无踪无影。但历史是真实的,现在的人们不会忘记,将来的人们也不应当忘记。来源:皖南派

推荐阅读

中国 china

中国(China),位于东亚,是一个以华夏文明为主体、中华文化为基础,以汉族为主要人口的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通用汉语。中国疆域内的各个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亦称中国人或华人。龙是中...【更多简介】

发现旅行
扫我
关于我们 新浪网旅游频道专业旅游网,全球华语最具影响力的旅游在线媒体。为网友提供权威实用的旅游资讯和景点信息,易操作的旅行攻略分享平台,和可信赖的旅游线路、机票酒店预订服务等。
精彩栏目
旅游景点酒店预订
主题旅游机票查询
旅行攻略热门专题
往日回顾发现之旅
关注我们 新浪旅游新浪资讯产品,每日推送旅游信息。

旅游频道业务合作: 010-82628888-3876

客服服务热线: 400-690-0000

旅游网站违规失信举报电话:12377 或12301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2015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