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湘西,遇见旧社会的味道
图/文:TIM生命过客
出人意料的是,我竟然在短短两年里,
去了几次湘西。
第一次,是去年的9月,去了湘西的通道,
在侗寨,听说了神秘诡异的再生人故事;
第二次是去年底,去了洪江古城和凤凰古城,
在那场绵绵的冬雨里,差点找不到回家的路;
三访湘西,就是这次,我们有20多人来,
一次跨省长途跋涉的集体“郊游”。
[又见通道]
群山围拱,密林深处有人家:
侗家山寨错落分布在山野河畔,
他们和苗族、瑶族、土家族相近的习俗,
比如合拢宴,比如腌酸鱼酸肉,比如行歌坐夜,
侗家的鼓楼建筑,也和其他少数民族类似。
距上次来,已过去近一年了,
仿佛这里是我阔别已久的故乡。
带着朋友们走进侗寨人家,
品虫茶,看侗家风情,听侗歌弹唱,
又恰好是杨梅红透枝头时节,
转眼大家就四散去找杨梅吃去了。
我再次请来“再生人”杨姐,
在崖上鼓楼,和伙伴们聊前世今生的事儿,
听的大伙儿目瞪口呆,恍惚已灵魂出窍。
万佛山,正在修建玻璃栈道,
玉带河边的彼岸花,
已看不到那年的花开。
[芷江龙津风雨桥]
芷江是个小地方,
却有不平凡的过去,
这里,是抗战胜利后日军的受降地。
吸引我们的,不是那座受降纪念馆,
而是舞水河上的风雨廊桥“龙津桥”。
这座146米长的廊桥始建于明代,
全以木质构筑,无钉无铆,
桥上还有数十家商铺,七座凉亭,
堪称“三楚西南第一桥”。
在桥上廊道漫步,看人们纳凉闲话,
三五步间,遇见一发糕铺,
挂面纸牌,上书“旧社会的味道”,
好奇心起,买了一块尝尝,
不禁哑然失笑,新旧社会的口味,
一样好吃,不分彼此。
返程路边遇见的米线作坊,
古时候的手工米线,
如今机器开处,如丝如缕的米线,
便源源不绝流出,
不知这新社会的机器米线,
口感是否也和旧社会一样呢?
[黔阳古城]
黔阳古城,是我们再走湘西的惊喜。
沅水与舞水在这里交集,烟波淼淼,
一只舢板划过,能荡起一条河的涟漪,
在夕阳下泛着粼粼的金光。
住在老街上的芙蓉客栈,
每天踏着小雨出门,踩着暮色回来,
东倒西歪的老木头房子,
凹凸不平的青石板街,
遗留着过去年代标语涂鸦的老墙;
一碗加了辣子的绿豆面,
味道可以飘送到几条街外。
在古城做了几天闲人,
每天走来走去,
竟有了心安即为家的感觉。
[高椅古村]
高椅古村,是我们二进湘西的时候,
就曾经惦记着要去未去的地方。
其实,有些地方、有些事、有些人,
只适合留在念想中,
一旦见了,不如意者十有八九。
我们在黔阳古城的客栈里,
偶遇了几位来自广东韶关的大姐,
都是手持单反的摄影发烧友,
几句话下来,一拍即合,
约好同车前往会同县的高椅古村。
进山的长田村渡口,
有一条绳索横跨河面,
一位沉默的老汉,踩在渡船上,
手拉绳索,渡人于两岸之间。
这就是传说中古老的“拉拉渡”,
临别,渡口无人,老汉点起一根烟,
把一脸的沧桑皱纹,模糊在了一团烟雾中。
高椅古村,在群山中的巫水边,
村人多是南宋威远候杨再思的后裔。
也许我们刚刚从安静古朴的黔阳来,
这座村子一时竟入不了眼,
买了几枚李子吃,坐在河边眺望河水流淌,
看着洗衣洗菜的村妇,
河滩上几只闲来无事乱走的白鹅,
仿佛就已经把整个古村看穿了。
剩下来的时间,走进村巷里转悠,
便成了应付了事的功课。
[再过洪江]
从高椅回来,在洪江古城停留,
我们带着摄影发烧友大姐们,
去了古商城门口的顺发食府。
上次来时,我们夜访这座空旷的老宅,
灯光昏暗,凉风阵阵,见人面目模糊,
摸索着翻遍菜单,点了几个菜,
吃了洪江的名菜“血粑鸭”,
那道菜的传承,应也是旧社会的味道。
这回的午饭是大姐们做主,AA制,
这一餐过路饭,
印象深刻的就是一碗“米豆腐”。
饭后,大姐们去古商城,我们坐车离开,
就此别过,“相忘于江湖”矣。
随心随行,记录行走的遇见
微信公众号:TIM_PHOTO
微博:TIM生命过客
微信:TIMSHENGMINGGUO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