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让老地名留住古都历史文化记忆
来源:北京青年报
西羊管胡同、豆瓣胡同、演乐胡同……这些老地名,是北京城历史记忆的承载,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同时也是市民的乡愁所系。日前,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对首都功能核心区第一批传统地名保护名录进行为期30天的公示。作为北京历史文化价值的重要载体和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象,进入保护名录的传统地名,将建立全流程审批机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更改保护名录内的传统地名,并将加强对传统地名研究及宣传工作。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灵魂。一个地名,或承载一段古老的传说,或铭记一段历史的变迁,或附依某种民俗与风情,无论是哪一种,都直观反映了当地历史变迁,极具文化价值。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一些承载了文化记忆和情感寄托的老地名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对于北京这样一座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的文化名城,打捞蕴含了重要历史文化信息的老地名,留住承载了一方乡愁的情感记忆,对涵养历史与现代、传统与时尚、质朴与绚丽兼具的古都文化韵味,温润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首批共有583处传统地名列入保护名录公示名单。其中东城区279处,西城区304处,大多数位于北京市历史文化街区;从地名产生时期看,元代2处,明代153处,清代379处,民国47处,当代2处。编制团队经过前期资料收集、价值评估、街道和责任规划师校核、专家论证等工作,在参考大量明清史料、地图等资料,对老城地名使用时间、得名由来、历史沿革演变进行了精心考证,还原了老城街巷真实历史沿革,深入挖掘老城地名的历史文化底蕴。
我们看到,保护名录中不少地名出现时间被大大提前,如杨梅竹斜街,此前多认为是清末地名,此次编制过程中发现纪晓岚乾隆年间《阅微草堂笔记》中已有“杨梅竹斜街”记载,从而将这一著名街巷历史提前到了清代中前期。
摸清北京地名文化遗产情况,制定地名文化发掘、保护策略,进而保护和弘扬北京地名文化,是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内容。保留或激活老地名,就是传承城市文脉,留下文化之根。
为了让一个个的老地名不再变成历史,我们期待更多的北京老地名进入保护名录,同时逐步建立地名文化遗产定期评估机制,及时增补新的地名文化遗产,实现地名动态评估和名录有序调整。在实现历史地名不能随意更改的同时,让更多扩建新建道路、桥梁、地铁站等尽量使用历史地名。同时,还可以把一些地理实体已不复存在的小街小巷名称移植用到附近新建的居民区和社区,让一批老地名“复活”。让古都北京不断朝着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脉标志扎实迈进。
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文化底蕴毁掉了,城市建得再新再好,也是缺乏生命力的。要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老北京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胡同,要注意保留胡同特色,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栗玉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