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姓氏地名与宗族观念
所谓姓氏地名,是指构成地名的专名部分因姓而命名的地名,如“石各庄、罗家井、李村、侯庄、何家屯”之类。有些地名中虽然含有姓氏用字,但不是姓氏地名,如王府井、白广路、钱局胡同、石景山等。姓氏地名分布于城内和郊区,涉及的姓氏多达230余个(尹钧科 1989),《百家姓》中记录的姓氏大多能在北京地名中找到。《百家姓》中未著录的姓氏也能在此找到,例如:豆各庄(朝阳区),汉代有校尉豆如意;皋村(朝阳区),春秋越国有大夫名叫皋如;良家园 (海淀),“良”是春秋郑穆公之子子良后代的姓;苑家村(海淀),殷代武丁的儿子先,受封于苑,因此得名;麦公庄(朝阳区),《隋书》有“麦铁仗传”,麦贤德是著名的英雄;怪村(丰台),相传炎帝时有大臣名叫怪义;等等。这些带姓氏的地名绝大多数是明朝开始出现的,这可能与明朝大规模移民有关系。移民新到一个地方,聚族而居,同姓必同宗,同宗必同族,以姓氏为一种纽带,把一部分家庭、人群联系在一起,增强了在异地他乡谋生的凝聚力,这是小农经济生产阶段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姓氏地名反映了传统农耕社会中家族、血缘关系的重要性,个人以家族作为立身安命的后盾,走向社会。全国各地都有这种姓氏地名,但北京数量多,非常引人注目。根据《北京市街巷名称录》(1986)统计,北京带“家”的地名有352个,这里面包括一部分数量结构,像“八家”等,但绝大部分是姓氏地名。
从现在北京姓氏地名来看,有以下三种情况:(1)姓氏直接加通名;(2)姓氏加“各”再加通名;(3)姓氏加“家”再加通名。前两种形式通名多为“庄”、“村”、“屯”等。第三种多为“胡同”、“大院”、“街”、“巷”、“楼”、“营”、“坟”、“庄”、“村”、“屯”、“园”、“店”、“府”等,“坟”是富家大户的坟地,“大院”、“府”、“园”、“楼”也是因某些较显赫的家族聚居而得名。
北京有着三千余年的建城史和八百五十余年的建都史,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为“蓟”。民国时期,称北平。新中国成立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简称“京”,现为中国四个中央直辖市之一,全国第二..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