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省章丘市文祖镇有个小村庄,叫西窑头村。一个以窑为地名,在山东乃至全国都不多见。早在明朝晚间,这里就散布着很多民间的砖窑,因为这里地矿丰富,土质粘稠,特别适于制作陶器,所以老百姓们纷纷挖土造窑制陶,一时间窑业兴起。时至今日,村里零散着的只剩三四个窑炉,制陶的人也已不超过10人。王国道老人是目前村里制陶最好的,他们家族也是世代制陶,应该说王国道老人的祖孙见证了西窑头村民窑由盛而衰的过程,怀着一种近乎本能的信念王国道老人成了一座民窑的守望者。
制窑的艰辛过程
村里窑炉烧制的多是花盆、面缸、瓦片等,现在多数人都使用塑料盆了,这种烧制的陶盆已用的不多,但是毕竟还有人要,所以只要有人来要,王国道老人的窑炉就会烧起来,平均二个月一次。
昨天村里又来人要陶了。今天一大早,王国道老人就来到家附近的山坡上,用锄头挖掘山土,这些山土被老人称为“山根土”,土质发红,粘性很大,是制作陶器的好材料。挖好土,背回家就可以加水,揉捏,制泥坯。泥坯制好后,老人用一个弓线,一片一片的把泥坯片下来,用手拣出里面留存的赃物。
挑拣后的泥坯就很纯净了,可以上转盘进行陶器塑性。现在陶器塑性多用的是模具,但王国道老人却一直坚持用手亲自来为陶瓷塑性。他说:“现在的年轻人都怕累嫌麻烦,我不,我看着泥坯在我的手中一点点的成型,开心着呢”。老人一边说着,一边擦了擦头上的汗,微笑的继续做下去。不一会一个小瓦罐就从他的手里诞生了。
前期的制陶过程相比较后面的烧窑过程要简单多了。最麻烦也最辛苦的就是烧窑。王国道老人的侄子和侄媳,将80多个大花盆装进了窑炉,窑口只有半米高,人只能躬身而进,窑炉内径不超过 一米半,里面闷热无比。当近百个陶盆装好时,里面的人早就汗流如柱,如大雨淋身一样。装窑、烧窑是民窑的两项“核心技术”,要把几十个或上百个陶器横竖成行地放到这座直焰窑内,一个套一个的,整齐划一、不偏不倚,保证它们受热均匀,需要一定的技术,因王老年纪大,现在装窑都是他的侄子做,其他人做的只是往他们手上递坯。
上午装完窑,窑工们各自散去,只等下午点火烧窑,然后开始一昼夜颠倒的劳作。当窑火点燃,窑炉内会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这是陶泥中的水分被蒸发的声音,这时的火候掌握很关键,王国道老人会通过这声音大小与频次判断火候,依照老人的判断旁人则随时增减火势。这门独门绝技会的不多,现在只有他和他侄子会。当声音渐无时,可以打开一方砖大小的观察口再仔细观察陶器烧的红透情况,当里面的陶器全部烧熟后,就可以打开窑炉顶端的两片瓦块,进行放气。这两片瓦片叫做放气口,打开时要一点一点进行,不能急,否则热气出的太快里面的陶器会炸掉。待热气放完,再等一日降温,就可以开窑出陶了。“别看这花盆不好看,养花不烂根,浇水不渗水。除了我的窑,全省找不出第二家。“王国道老人说起自家烧制的花盆,就像夸自己的孩子。
精彩后的平淡
制陶烧窑的过程总是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的。兴旺之时,西窑头村是“家家有炉、户户制陶”,北京、上海、青岛各地都能见得村里出品的陶器。那时各家争相扩建窑炉,日夜更替烧窑。村里常见的就是烟波浩渺的壮观场景。但是,当今的烧窑结束后,一场漫长的清冷等待又开始了。王国道老人的砖窑在村里地头间,自古兴建,到现在只剩下这孤伶的四座,期间能用的也只有两座。与其他家的窑炉不同,这座窑炉膛很粗,3米的窑炉内径要比别人家的多出半米;窑炉出烟口也高也细,窑火的温度上的又快又稳。王老没上过学,自小就是跟着父亲学烧窑手艺,但他是个爱动手、更爱动脑筋的人,不然他的民窑也不会坚持到现在。凭着这份心灵手巧,王老家的窑炉自老一辈就是村里烧的最旺最火的,当然也是收入最高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需求在变化,机械化代替手工化,民窑的炉火烧的次数是越来越少。
困境中的守望
虽然现在每两个月还能烧一次窑炉,但王老还是经常会为这份传统工艺有朝不保夕的担忧。“普通一个小花盆卖2元钱,光雇人的人工费就要7毛,加上原材物料,挣不了几个钱。如果我跟孩子们出去打工,一年也能挣2万多块;现在全家多数人都在烧窑,一年不过挣万把块钱。”王老不愿多算经济账,他想的最多的是让侄子尽快掌握全套手艺,把接班人培养出来。“再往后没有传人的话,教给别人也行。不为别的,我只求能把这门手艺传下去。“王老说这话时,一脸的无奈。时过境迁,一些民间工艺渐渐淡出了大工业时代人们的视线,陷入举步维艰的窘境,正如西窑头的陶艺。王国道老人在困守,在坚持,凭着祖传手艺不能灭绝的自觉。但作为一座民窑的守望者,他常有这样的迷惘:我还能坚持多久?这个问题显然不是他能回答得了的。
民间工艺是历史文化发展的“形象代表”,是无数先人智慧和情感的凝结。给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工艺一片生存的土壤和环境,保有历史文化发展链条上重要的一环,使其能够传承与递进,依靠的,不应仅仅是“王国道们”的自觉。
章丘市南北长70公里,东西宽37公里,总面积1855平方公里。从地貌的角度来看,章丘属于鲁西断块区,在鲁西断块区的泰鲁块隆内,古生代地层由新到老出露,最老的为中上寒武系的灰岩出露构成南部小区:泥盆系中、上石灰岩系沙页岩出露于明水附近地区,往北在小长白山附近则以火成岩为主。前者易透水,后者则不行,加之地势南高北低,地下水自南向北汇聚,在明水附近受阻水头出露地面,行成泉群,故明水多甘泉,多水。章丘人民..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201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