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燕头挽发髻,扎彩带,插银饰,穿一身蜡染的左衽短袖上衣和长裤,剪裁合身,曲线毕露,头饰是标准的白领苗头饰,服饰则是她为上海某酒楼制作的迎宾服,现代派的蜡染,上海人订制了上百套,她留下一套自己穿,算是自己产品的活广告。吴敏是她的朋友也是合作伙伴。吴敏长于刺绣,杨晓燕来自丹寨蜡染之乡排莫村,长于蜡染,两人在县里的能工巧匠选拔赛上结识,强强合作,联手经营。
丹寨县扬武乡排倒、排莫、排调镇的苗族妇女因领口为白色,俗称白领苗,但这支苗族的最大特点却是蜡染,她们的衣装和家居用品无不是用蜡染制成,按照习俗,这里的女性都有义务和职责传承蜡染技艺,自幼便学习蜡染,每个母亲都必须教会自己的女儿制作蜡染。栽靛植棉、纺纱织布、画蜡挑秀、浸染剪裁,代代传承,其核心区域的排倒、排莫乡(两乡邻近,当地人习惯合称为排倒莫)素有蜡染艺术之乡的美称。
店里挂了一新一旧两套排莫服饰,上衣以紫黑色的苗族亮布为衣料,除领口、两肩、后背缀有小片刺绣外,蜡染是最主要的装饰,袖子的中环、后背上方、整条裙子都是蜡染,后背上方,8个旋线形旋涡纹包围着一个圆心,左右肩背处也各绘有两个螺旋线形漩涡纹,杨晓燕说中间的圆心象征铜鼓,四周图桉为踏着鼓点起舞的脚步。但后来到了村寨,老人却告诉我那是变了形的鸟纹,象征着鹰——苗族的图腾。新旧两件衣服相比,旧服刺绣图桉以鸟纹为主,见于领口、肩章、衣摆吊牌等处,风格写实,色彩沉着;新服图桉则以鲜花蝴蝶为主,色彩亮丽。
杨晓燕说她已经做了五六十套盛装卖给老家的乡亲,每套3000元,如果卖给外人则要5000元。她说她藏有一本祖传苗族服饰图谱,囊括了丹寨8个寨子的各种服饰图桉,用牛血在土布上勾画出来,她家祖上是地主,文革前将图谱和财宝一起藏到地下,却被盗宝的穷人挖了出来,拿走了金银财宝,画谱则被视为废物扔下,幸被父亲发现才得以流传。我们想一览这本“服饰秘笈”,杨晓燕说收费500元,每拍摄一种服饰加收100元。
次日,我们来到杨晓燕的老家杨武乡排莫村。贵州的传统文化保存良好,排莫村除了小学和政府办公楼,寨子是清一色的传统吊脚楼,挑着担子的老乡来来往往。我奔着蜡染而来,但是转遍了整个村子也没看见一户正在制作蜡染的人家,贸然闯进一户人家询问,姓杨的大娘说,如今做蜡染的人渐渐少了,何况现在也不是做蜡染的季节,当然看不见了。每年10月中旬秋收后进入农闲,直到来年三四月开春是做蜡染的旺季,你那时来准能看见。
杨大娘拿出她旧时做的蜡染到阳台上展示给我看,厚实的土布上描绘着古老的旋线纹,据说这图桉是祖宗传下来的,由鸟纹演变而成,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期的陶器上。一幅蜡染床单上绘着“锦鸡交尾”图,这是她当年的陪嫁,也是过去当地人结婚上好的嫁妆。传统蜡染上的鸟纹简练传神,富于想像力,乡土气息浓厚。我想起昨天看见杨晓燕的蜡染裙子,在轻薄的工厂布料上用自然纹画出大大的蝶、花和叶,非常写实和汉化,感觉大异其趣。
吊脚楼上悬挂的鸟笼是苗寨一景,大娘家的阳台屋檐下就挂着两只,布上的鸟纹与笼中画眉相映成趣。说起捕鸟,大娘的儿子来了兴致,显然他孩提时曾是捕鸟高手,据他说,当地有三种捕鸟的方法:用马尾编成鸟套来套、用果浆做成的黏膏来粘、用竹篾编制的夹具来夹,每一招都是苗族的独门绝技。买下几件蜡染,杨大娘的兴致更高了,招呼女儿、媳妇为我展示蜡染工具和传统服饰,姑娘们的服饰和杨晓燕的一样。据她说,村中大部分人都有传统盛装,它是结婚的婚衣、过年过节的盛装,也是死亡后的寿衣,伴随着每个苗族女人的一生。现在也有少数人没有传统盛装,结婚时得租别人的来穿。
宁静的林荫道上,偶遇温文儒雅的教授,碰撞风采飞扬的青春,恍若与世隔绝... |
酒店是很多电影的重要场景,通常男女主角在里面发生最浪漫的故事,或者成为凶杀悬疑电影的重要证据场所... |
|||
墨尔本,是个奇妙的地方:一边依偎着蔚蓝的大海,一边枕靠着沧桑的岩石;悬崖峭壁之间可以开辟出世界上最美丽的公路... |
空姐,很多人认为是一份即轻松又令人羡慕的职业。其实空姐的工作却是非常辛苦的。例如,遇到挑剔的乘客时,也必须要保持微笑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