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南京秦淮河:千载艳声随梦去

http://travel.sina.com.cn  2008年11月06日15:16  21CN旅游

  江东胜地最风流,十里秦淮画里游。

  美味香招天下客,纱灯红透水边楼。

  乌衣巷外明眸月,夫子庙前情侣舟。

  千载艳声随梦去,一壶老酒品春秋。

  《七律·夜游秦淮河》山水不系舟作于秦淮河畔

  烟笼寒水,桨声灯影,秦淮河在我脑海中被描绘过无数次,但哪一次都觉得不够真实。2008年4月1日晚,带着一路风尘从当涂李白墓归来路过南京,当晚就住进了秦淮河畔的秦淮人家。

  当夜幕降临,沿河灯火齐明,夜游的男女把夫子庙前的广场挤得水泄不通。四下里望去,两岸的霓虹灯把所有楼房轮廓描绘成了天外仙宫模样;河中的船灯又把那缓缓流淌的河水映照得如同琼浆玉液,于是,人们就仿佛到了童话世界一般。

  但是,站在文德桥上向河中望去,看那河水被灯光染得腥红点点,就像那古代烟花巷里脂粉流淌到了今天,突然觉得这哪里是一处童话世界,分明是红尘中的红尘——饮食男女、声色犬马、纸醉金迷,在这里曾被演绎得空前绝后。

  走过文德桥,来到大石坝街的一个路口,抬头一看,骞然发现了“乌衣巷”三个字在一个巷口上方,再一转身,竟在一个楼头竖着一匾,上面写着“王导谢安纪念馆”。乌衣巷、王导、谢安这三个专有名词,一下子就把秦淮河推到了一千五六百年前。不过再深究一下秦淮河河名的由来,则一下子又把它推到了2200多年前的秦代。

  相传秦始皇东巡时,望金陵上空紫气升腾,以为王气,于是凿方山、断长垅为渎,入于长江,后人误认为此水是秦时所开,所以称为“秦淮”。据说有数术家说,正因为是千古一帝秦始皇断了南京的王气,所以尽管南京有六朝古都(三国吴、东晋、宋、齐、梁、陈)或十朝古都(另加上南宋、南唐、太平天国、蒋介石的中华民国)的美称,但六朝也好,十朝也罢,却没有一朝能真正统一中国。于是就有了中国南弱北强、南柔北刚的理论,难道这是地域文化使然?

  说到乌衣巷,又让我们想到了三国时期的孙吴政权。据说三国时期,吴国保卫京城的的禁卫部队驻扎在秦淮河南岸,因这些部队的官兵都身穿黑色军服,所以人们便把这驻地称为“乌衣巷”了。用中国历史学家的观点看,三国孙氏定都南京,带来不少中原贵族,是中原经济文化第一次向江南的大转移。

  乌衣巷口,王谢堂前,这让我回忆起了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的第二次大转移。

  熟悉中国历史的人会知道,魏晋以前,江南特别是现在称作鱼米之乡的东部江南,竟是一块人烟稀少的蛮荒之地。西晋末年的中原大乱,被封为山东琅琊王的司马睿带着大批贵族(史载有百家大族)在扬州渡过长江,于公元317年在建康(今南京)建立了东晋王朝。这些世家大族不但人口众多,而且财力雄厚,势力强大。史书上说,与司马睿长期共事并出谋划策的王导,被时人称为“王与马,共天下”。而另一个大族谢氏原居河南,与王氏同时过江,其经济实力也非常了得。这之后,中原又陷入十六国大乱,又有一批批中原富户迁入江南。他们凭着巨大的财力,又带来北方先进的农耕技术,使南方生产力迅速提高,出现了经济繁荣的可喜局面。

  偏安江南的司马氏政权正是靠着中原贵族和江东旧贵族的支撑才得以生存,所以,在经济繁荣的同时,对贵族也放纵起来。于是,贵族们的享乐之风甚嚣尘上。于是,从上游的桃叶渡到下游的朱雀桥,十里秦淮河两岸就出现了不少贵族府邸。而其中最繁华的部分就是乌衣巷了。

  乌衣巷还出了东晋几位文化名人。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和画家顾恺之的故事至今脍炙人口。其中王献之迎接其妾桃叶的渡口,给这一区域带来爱的温情和桃花颜色。相传王献之的爱妾桃叶与其妹桃根乘舟来到这里,王献之来到渡口迎接,作《桃叶歌》曰:“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从此,这一渡口便被称为“桃叶渡”了。

  从南朝开始,秦淮河两岸便出现了酒家林立、商船昼夜往来的景色。于是许多歌女寄身其中,轻歌曼舞、丝竹飘缈、灯红酒绿,文人才子流连其间,从此拉开了这一带风月金粉的序幕。

  南朝宋、齐、梁、陈的权力更迭多是篡位夺权,对秦淮河没有多大的破坏性,灯红酒绿的风情一直沿续下来。可是在公元548年发生的侯景之乱,叛军最先占领了秦淮河南岸,然后越河直入建康,兵锋所向,野草闲花为之失色。

  后来,伴着陈后主“玉树后庭花”歌声的沉寂,秦淮河一带的风月顿失。待到隋灭陈后,特别是唐王朝定都长安,秦淮河的繁华竟渐渐衰落下去,引来无数文人骚客的叹惋和凭吊。“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曲悠长的歌,唱得人心旌震颤。

  秦淮河艳冶之风复苏大约是在晚唐五代时期,南唐的李景李煜两个帝王让金陵重新步入“金粉东南”的轨道。“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包括曾编过《花间集》的温庭筠、名画《韩熙载夜宴图》中的韩熙载在内的南唐统治者们,自知无法与北宋争锋,于是就苟且偷安地享乐一天是一天了。直到北宋大将曹彬和平进入金陵,唐后主李煜唱出了“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以及他被囚北宋后咏叹的“想那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挤过熙熙攘攘的人流,我来到灯火阑珊处的夫子庙前。据史书上说,南京夫子庙最早建成于南宋,与它同时建成的还有与之毗邻的江南贡院。而且正是从那时开始,秦淮河便又焕发了青春,并一直兴盛到明清,延续到民国。

  夫子庙、贡院都是读书人常去的地方,而一旦和读书人特别的年轻读书人扯到一起,那它的风流韵事就肯定少不了。有宋一代,理学盛行,但娼妓业却被朝廷认可,看来人性到底还是战胜了理性。

  贡院是古代读书人考取功名的地方,临近大考时,江南(今安徽东苏)考生们云集于此,于是卖文房四宝的,卖食品小吃的,卖图书字画的,摇卦算命的,甚至那些出卖色相的妓女都混迹于此,于是,这里就成了一个花花世界。待到明朝迁都北京,南京贡院作为南选考场仍热闹非常,并且形成了最著名的色情风月场所。

  明末清初在秦淮河出现的妓女之多没法统计,仅“秦淮八艳”的风流韵事就够那些喜欢舞文弄墨的人写出多部书了。《板桥杂记》、《秦淮画舫录》、《秦淮闻见录》、《白门柳传奇》,就连学问大家陈寅恪也不甘寂寞,写出了秦淮八艳之一的《柳如是别传》。

  至于说到市井中的妓女文化和性文化方面的杂书,在明朝出现的就更多了。一些专有名词,诸如老鸨(妓院老板)、梳拢(现在称“开处”)、缠头(梳拢用的钱)、龟子(妓院男老板)、虔婆(妓院女老板)、落籍(向官方领取妓女手续)、青楼、卖笑、接客、赎身、从良等等,不一而足。

  妓女的大量出现与宋明之际的商品经济发展有关,随着商人的大量出现和经商活动的活跃,商人们长年身在他乡,为了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走进青楼,金钱和美女便更紧密地连系在了一起。

  据史料记载,宋明之际江南妓业最著名的有三处:常熟的盛泽、苏州的半塘、南京的秦淮河。而这三处当中,又顶属秦淮河的名气最大,那原因一是妓馆众多,二是名妓辈出。这里的妓女们不但人长得风流俊美,而且不少名妓诗、书、画,说、拉、弹、唱无所不会。这正符合了年轻读书人的口味,还符合那些寻欢作乐的官僚们的喜好。

  如果给要毕业的研究生出这样一个论文题目《妓女来源考》,我想,那无疑揭开了中国社会一块可怕的伤疤。如果小说的可信性不高不足为据,那据我涉猎的明清文人的笔记杂记看,古代妓女大体上有三个来源:一是贫困家的幼女被卖入青楼,这大约占百分之九十;二是良家女孩子被骗拐卖,或家庭实在败落无以为生的少女自愿堕入娼门,这大约占百分之五;三是罪臣女儿官卖入乐籍,这大约占百分之五。

  但是不管是哪种原因,这些女孩子一入青楼,便被妓院的老板当成了摇钱树。有那眼光远的老板,还不惜血本地延请教习,教那些幼女读书写字及吹拉弹唱功夫,为的是将来从那些达官贵人身上多多赚钱。而换来这一切的,则是落在妓女身上的鞭子——笑声的背后是眼泪。

  灯红酒绿中,是达官贵人和贪官污吏在此寻欢作乐;丝竹歌舞里,是腰缠万贯的商人们在此打发无聊时光;胭脂红粉堆,是文人骚客们在此追求刺激;温柔床榻上,是贩夫走卒在这此度过一晌贪欢……可谁认真想过那些被揉躏被侮辱的女性?

  当我漫步于乌衣巷口向西走出不远时,在大石坝街北侧,一座小楼的大门上赫然写着一匾:李香君故居陈列馆。门两侧一副对联写着:花容兼玉质,侠骨共冰心。进到楼里,一位收门票的女子向我介绍说,前面这座楼是后来修建的,后面那栋二层木楼才是真的李香君故居。我来到木楼前,门楣上悬着“媚香楼”一匾,字体古朴中带着娇媚,似乎还有一种香气飘荡其中。在楼上楼下走了一圈,我看到会客的客厅,琴房,还有卧室,都透着一股香艳气氛。这一格局,大体上表现了那个时代名妓的生活场景。

  幽幽的古琴声中,送走了多少妙龄女子的青春年华;深深的雕花床上,睡醒了多少调笑香梦;青青的客厅茶碗里,陪伴了多少柔骨情肠?

  突然想到了,北国边陲胭脂沟那些妓女坟坟头,凄凄风雨中就像妓女们翘首望着苍天,她们不知魂归何处?

  突然想到了秦淮八艳,这是一群明末清初改朝换代时的特殊群体。她们八个人有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都具有爱国的民族气节,与贪生怕死、卖国求荣的贪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国家存亡的危难时刻,她们却能表现出崇高的民族节气,这实在让人惊叹不已!那些食国家俸禄多年反而投敌变节的大臣,连靠卖笑求生的妓女都不如!

  突然想到了明代话本小说中那些描写妓女生活的故事,“三言”“两拍”中,有多少妓女表现出了惊人的人格魅力。

  于是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妓女的出现只是社会的堕落而不是人格的堕落;妓女的生活无奈才选择了人生的无奈;妓女的行为扭曲而不是灵魂的扭曲。

  还记得朱自清和俞平伯两位散文大家,他们俩曾共游十里秦淮,并各自写下了一篇同名的游记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在他们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作者对卖笑女的同情与尊重,看到了对十里秦淮的喜爱与眷恋。

  秦淮河,连同那些描写妓女生活的话本小说,以及文人的笔记杂记,就像是一把把锋利无比的刀,刺破了蒙在主流社会媒体的一层层面纱,为我们洞悉古代社会生活内幕打开了一个个透亮的窗口。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关于 秦淮河 的新闻

聚焦台湾华航班机事故

从让黄金周的宝岛游遭遇意外波折的台风“蔷薇”,到如今华航班机的乱流急坠事件,内地游客和台湾的黄金...

金秋最佳赏叶地

随着十一黄金周的来临,秋色也渐浓了。俗话说“一叶知秋”,又到了赏红叶的时节,周末不妨驾车出游,看层林浸染,领略秋的韵味...

博物馆免费开放

在一个国家的文明体系中,博物馆文化是其十分重要的一纬。一个日益重视公众文化权益的社会,其文化设施理应尽可能消除各种门槛...

扬州运河博览会

第二届扬州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暨运河名城专家论坛在江苏扬州举行,期间将举办嘉宾水上入城仪式、专家论坛等多项活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