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邓工力:旅游就是民生,救市就是救灾

http://travel.sina.com.cn  2008年08月11日10:34  四川旅游政务网

  汶川大地震前,成都是“一个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汶川大地震后,不少游客把整个成都都当成了重灾区,对到成都市区旅游的安全性心存疑虑。那么真实情况到底如何?在地震发生两个多月后的今天,吸引游客到成都旅游,对这座“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意味着什么?

  7月底的一个周末,在成都市旅游局,记者对成都市政府副秘书长、旅游局局长邓工力进行了专访。

  记者:“5·12”汶川大地震后不久,成都市就以一连串宣传促销活动展开了旅游市场的恢复重建行动,很多游客可能会问:这是不是有些操之过急?

  邓工力:很多事情都是这样,“了解了,才会理解”。我们的一连串活动,首先是为了告诉大家,到成都旅游是安全的。我们认为,通过必要的宣传促销活动,会有助于恢复大家对成都旅游安全的信心,这就会带动整个灾区恢复重建工作的进行。作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成都应该在灾后的经济重建中发挥带头作用,在旅游市场恢复中成都必须要作“先发军团”。

  事实上,整个抗震救灾过程中,成都市区都是救灾基地,而非灾区。虽然成都距地震震中直线距离只有76公里,但除了都江堰等重灾区,市区各个旅游景区、景点却大都有惊无险———全市80%以上的景区景点仍完好无损,十分安全,如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金沙遗址、武侯祠、宽窄巷子等等。

  据统计,地震给成都旅游造成的直接损失为300亿元。以航空客运量为例,我们年初预计会达到2000万人次,但目前看来今年只能达到1300万人次;酒店方面,截至6月底,开房率仅30%左右;旅行社方面更为严重,几乎全行业歇业。从这个意义上讲,地震使成都成为一个巨大的、经济上的“次生灾害区”,所以我要反复讲“救市(旅游市场)就是救灾”。

  此外,成都的受灾区域基本都是旅游区,比如银厂沟等国家级风景区,还有世界遗产———青城山—都江堰,省级风景区还有一批,如九龙沟等。这些区域的受灾群众原来的主要收入靠的是旅游,因为这些地方没什么工业,农业的收入也很少,所以我们说“旅游就是民生”,这些地方灾后重建首先应当抓旅游业的恢复。

  记者:震后,为了支持旅游业率先恢复发展,成都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那么具体思路如何?实际操作中收效如何?

  邓工力:5月12日以来,无论是研究抗震救灾还是研究灾后重建,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逢会必讲旅游。两个多月的时间,成都市委、市政府专门讨论旅游至少有5次。5月20日,市委听取了旅游局汇报,研究如何恢复旅游业。6月17日,市政府对旅游业的扶持政策就已经出台。

  救市就是救灾。如何恢复市场?我们总体思路是:从特种旅游入手,逐步启动大众旅游;从国内旅游入手,逐步恢复入境旅游。

  循着这条思路,5月25日,成都市政府相关局、委联动,对灾区和非灾区的旅游环境做了安全性评估。

  6月1日,成都除都江堰、彭州、崇州三地之外的景区全部免费开放。同时,我们在全行业搞了一个活动———“把爱给孩子们”,让灾区的孩子们过一个快乐的儿童节。

  6月14日,在市区,我们启动了“守望家园”活动———宽窄巷子开街;在都江堰古堰景区,做了“守望都江堰、感恩全社会”活动,向救援人员发放感恩金卡,他们到都江堰景区旅游终身免门票。与此同时,我们还把西南几个城市的旅游局长、把中国10个热点旅游城市的旅游局长请到成都,商讨如何恢复启动成都旅游市场。成都市领导还带队到北京、上海、福建、重庆等地,促成每个地区组织了“感恩之旅特种旅游团”到成都旅游,团员是曾经捐款捐物、来川救援的代表。

  另外,为了促进成都旅游复苏,我们还拿出政策,陆续和康辉、港中旅、中旅、国旅、中青旅总社签订了协议。这些旅行社承诺,今年国庆前,每社至少各组织1万名游客到成都。

  震后一段时间以来,我们采取的一些措施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到7月21日,成都的酒店宾馆总体开房率上升了17%,三星级酒店开房率已达70%,五星级酒店开房率大部分也达到了40%。

  记者:旅游业灾后重建不是简单的恢复,而是要有所提升、有所发展,你怎么看待地震给成都旅游带来的机遇?

  邓工力:灾后重建是一种提升型的重建,成都马上也要出台旅游灾后重建扶持政策。

  比如,这次大地震毁掉了成都郊区县数以千计的农家乐。2000年国家旅游局授牌成都“中国农家乐发源地”。目前,我们已经初步制定了乡村旅游度假区的评价标准。从业态、文态、生态、形态这4角度专门请了专家,共同研究如何打造乡村旅游度假区。我们已经选了15个村,这些村原来都是经营农家乐的,一家一户,依托于联产承包。现在,我们则要做新型集体旅游经济,做乡村旅游度假区。如果说农家乐满足了吃住行,乡村旅游度假区就是再加上游、购、娱及其综合配套一起做。

  另外,我总在想,我们的旅行社为什么做了几十年,还是散、小、弱、差?这次,我就带着部分旅行社负责人一起去“上山下乡”,针对“乡村度假区”搞调研,研究是否能把城市的优质资源和乡村的优质资源结合起来,搞出一批新的线路。这也是引导旅行社业一起参与灾后重建,同时,在重建中实现大发展,实现“二次创业”。

  记者:成都旅游市场恢复的难点到底在哪里?需要哪些方面的支持?

  邓工力:首先,大家还存在一些认知误区。比如,现在不应该到灾区去旅游,灾区不该这么快恢复旅游。但我的观点是,四川受灾了,大家就不来旅游了,对灾区是雪上加霜。救市,其实就是救灾。

  关于灾后重建的难点,也是平时行业发展的难点。我想,首要的问题就是政策引导,引导旅游业成为灾后重建的主体产业。从产业选择来讲,要引导。旅游是经济性和社会性(公益性)同时兼有的产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比如,很多旅游设施,停车场地甚至旅游厕所,就是公共服务的项目,这些都是应该纳入到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范畴去考虑。但是,类似的问题目前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另外,对旅游业的“减负”也要逐步到位。一个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旅游产业的用水、电、气等等,都需要像制造业一样去扶持。

  还有一个旅游业发展的资金支持问题。在这里我透露一个信息,我们准备向国家有关部门汇报,争取成立国家西部旅游产业基金,我们正在积极做这个准备。

  另外,我觉得旅游的理论研究也不够,只有先进的理论才能产生出自觉的行动。说实话,很多搞旅游的人都不是在讲旅游,是在讲导游。说起资源条件,大家津津乐道,对产业发展本身的认识,还只是在重复那些“三言两语”。这是一个问题。

  记者:灾后,经过行业上下努力,旅游业被国务院定位为恢复重建的优势产业和先导产业,这一定位在成都旅游业恢复发展中如何得到落实?

  邓工力:旅游业是重灾行业,也是震后恢复重建的优势产业、先导产业,这是一个来之不易,也极为科学的定位。为了落实这一定位,我认为要坚持以下几点:

  第一,规划是龙头。旅游的规划要成为区域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于核心组成部分。另外,旅游规划一定要跟国民经济发展的规划、城镇体系的规划、多个产业体系规划、国土资源利用的规划要“无缝衔接”。

  第二,项目是核心。推动经济的发展一定要靠项目,这种项目既有硬投资项目,产品项目,也有软性项目。旅游业是一个社会经济性很强的产业门类,需要大量游客参与,要善于把非物质文化形态转化成一个物质的文化形态,需要旅游营销活动等这样一些项目。

  第三,要做支撑体系。一是政策体系,这里面主要是有经济政策,社会政策;二是营销体系建设;三是人力资源体系,它有高端的人力资源,也有一般大众的从业人员,总体是一个人力资源体系。

  有了这几点,成都旅游业在灾后恢复重建中的优势产业和先导产业地位、作用就能得到体现。

  记者:大灾过后,你对成都旅游的未来怀有怎样的期待?

  邓工力:对成都旅游业在大灾当中的“万名游客大营救”也好,大灾之后的旅游市场恢复发展也好,我始终都有信心。除了上上下下的支持,还因为成都人很坚强、成都人懂感恩、成都人也很智慧。

  5月20日,记者给一个朋友回了条短信:地震检验了成都,她不愧为经受了3000年风雨的天府之都。地震同样会证明,成都无愧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未来的成都旅游发展,一定不会让关注、关爱着成都的朋友们失望。

更多关于 成都旅游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