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大足石刻•宝顶山】【一】让世俗照进佛境

本主题由 白丁公子 于 2010-4-12 11:02 置顶
该帖被浏览 31 次,回复 0 次

【大足石刻•宝顶山】【一】让世俗照进佛境


华严三圣像

圆觉洞之诸位菩萨
如果说龙门石窟给人是强烈震撼、让人油然而生一种敬畏之意崇仰之情,那么大足石刻就如同是家中老奶奶绘声绘色给你描绘出的极乐世界诸佛诸像、因果善恶的轮回故事。


   大足石刻是到重庆旅游必然要去的地方。
   因为它是世界文化遗产,是我国现如今保存较完整的摩崖石刻艺术宝库。
   一大早从重庆市区荷花池车站出发,几经周折辗转,到大足县大足宝顶山石刻已经是接近中午,随便填点午餐,迫不及待的走进这个摩崖石刻的集中展示厅。   

    从宋朝开始,佛教越过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传播至这西南腹地。或者由于传播的艰难,或者此时其他信仰更是深入人心,源于印度的佛教神祗在这里和道教早期的神仙系统与中国民俗信仰的神灵逐步融合,变得如此地方化、生活化和世俗化
    受到佛教教义的影响,众多信徒就此开山凿像,诚心供养。只是历经历史的风云变换,曾经的寺庙早已不在了,但这些精美的石窟造像却宛如新刻的保留了下来。这里的石刻造像是
细腻的,乃至是无比精美,是生活的艺术的,但在我看来,却再难猛地击中我心。
   如果说龙门石窟给人是强烈震撼、让人油然而生一种敬畏之意崇仰之情,那么大足石刻就如同是家中老奶奶绘声绘色给你描绘出的极乐世界诸佛诸像、因果轮回故事。
   只是,让世俗照进佛境。

   那么,从《百度》
整理出的介绍配合我的图片,来个完整的记录吧——





大足宝顶山的岩石比较适合进行摩崖石刻的雕琢,只是岁月风沙在佛像的脸上留下了一道道痕迹。

进山崖壁雕刻的是道教太上道祖老子和伏虎山君,两边的楹联是“道祖乘牛登岸上,山君伏虎镇桥头”。据说这组雕刻体现了大足石刻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理念,在全国石刻中罕见。但据了解,这组道教雕刻作于清代,与其他石刻不是同时代产物。

  这龛“牧牛图”全长约三十米,是我国罕见的长卷式组雕。据碑文考证是根据北宋杨次公《证道牧牛颂》而打刻。整龛造像一共刻有十个牧人和十头牛,牧人代表修行者,牛代表修行者的心,驯牛的过程即是修行者调服心意,悟禅入门的过程。

在圆觉洞的洞口外侧伏卧着一尊雄狮。它在佛教中是起着使人正心不起邪念的作用,
同时也象征佛说法如狮子吼,能威震四方,让众生豁然开朗。


圆觉洞深十二米,宽九米,高六米,是宝顶山最大的洞窟造像。在洞壁的两侧俨然整齐地排列着文殊、普贤等十二位觉行圆满的菩萨。表现的是菩萨行的过程中,遇到许多疑难问题,正轮流跪于佛主前请示,佛各别作答。

圆觉洞外小里大,形成狭梯状,使洞内光线暗下来,在洞口上方开一扇天窗,由天窗射入一束强光,烘托出窟内斑驳陆离、别有洞天的神秘气氛。随着人在洞内视觉的逐渐适应,周围的菩萨便在淡薄微明的光影中浮现出来。随着光线的折射、扩散,菩萨和山石竹林,祥云缭绕的背景之间,还会产生出丰富的明暗层次来,借助观者的心理感受,创造出了一个梦幻般的佛国仙境。

圆觉洞是古代艺术家们超人的智慧和巧夺天工技艺的结晶,
整个窟内的造像,不愧为是“宝顶山石刻艺术之冠”。

菩萨们头戴的花冠精巧玲珑,大都为镂空雕刻,她们身挂的璎珞细珠,历经八百多年仍然粒粒可数。

菩萨身上的袈裟舒展柔和,如行云流水一般搭在座台上,极富丝绸的质感,
看久了之后,就象微风徐来,亦会“满壁风动”一样。


十二位菩萨个个端庄典雅,风姿飘逸。她们柔和的目光,微微后收的嘴角以及弥漫于脸部,那洞察一切的浅浅微笑,无不透露出她们内心的恬静优雅,显示出她们超凡绝尘的气质。她们脸部的肌肉丰满细腻,具有童颜肌肤的质感,就好似在细润的肌肤下有血液在缓缓流动一般。

    但凡佛教圣地,都造护法神,如各佛教寺庙里的四大金刚即是。这一龛密宗的护法神与显宗的护法神不一样,一共有9个。中间的一个是佛,上边是他化身。两边的是八大菩萨,也称作天龙八部。

为何佛和菩萨在这里变得又凶又恶?其实,密宗很讲究威慑力。他们作出愤怒的样子,目的是要为众生扫除“魔障”。人们在从不觉醒的过程中,主观和客观都有许多障碍,只有扫除这些障碍,才能尽快觉醒,达至成佛

这一龛的主像高6.6米,叫无常大鬼。这个无常大鬼的两只大手臂攀着一个直径2.7米的大轮子,这轮子实际上就是“苦海”的缩影。大轮中心坐一人,表示修行的众生。他的心际飞出六道毫光,把轮盘分为6叶。这表示“万源发于心,一切由心造”。每道毫光中都有小圆圈,圆圈内不是佛就是菩萨,这表示众生皆有佛性,都有成佛的可能。在修行人的下面有3种动物:猪,表示贪,贪得无厌;蛇表示嗔,狠毒、嫉妒:鸽子,表示痴,愚蠢,不觉悟。佛家把贪、嗔、痴叫做“三毒”。由于受三毒影响,人的自身佛性就受到掩盖或破坏。进入下三道,反之,进入上三道。这一组造像的两边,各刻上了两句话:“三界轮中万种身,自从贪爱业沉沦。君看轮外恒沙佛,尽是轮中旧日人。”这教义图文并茂,一目了然,一看就给人一种苦海无边的压力。如何摆脱它呢?估计就只能跟随它的教义走了。

猫咪紧紧盯着竹枝上的老鼠,躬背缩颈,一只前爪跃跃欲试;老鼠则伏在高高的压弯了的竹枝上,垂尾曲背,紧紧盯着地上的猫。猫鼠四目相对,生趣盎然。所谓猫鼠皆有贪念,猫难捉鼠,鼠难逃猫亦是无尽烦恼。


    华严三像这一组造像气势宏大,技艺精湛。通高8.2米,宽14.5米,占岩面积约120平方米。佛像高7米,肩宽2.9米,胸厚1.4米。佛像由岩壁向外倾斜,挑出岩檐近4米。雕凿这样的佛像,难度是相当大的。



从体积上说,每一尊造像均重达数十吨,但袈裟衣纹豪放流畅,大气磅礴,给人一种强烈的丝的质感,这就更加烘托了佛和菩萨那种非凡的气质。从雕塑技法上看,衣纹既写实,又写意,大刀阔斧,精雕细刻,兼而有之。

从造型上讲,造像向岩外前倾约2米,观众向上仰视,并没有比例失调的感觉。佛垂目下视,恰好与观众的目光相融和,显示出一种肃穆慈祥、俯览大干的慈悲胸怀。


从力学结构上看,文殊的悬臂离身2米,手上托着1.8米高的塔,重约800余斤,800多年至今依然牢靠。靠得就是身上的袈裟。袈裟披肩挂肘而下,如同一个撑弓,把佛的手撑住。重力沿袈裟而下,深入岩根,就像拱桥把力引向桥墩一样,大大加强了造像的牢固程度。普贤托金刚宝座的手也是一样的。这些都显示出宋代造像总结了历代造像的经验,在艺术和科学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待续】


转发此文至微博 TOP

发新话题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

快速回复主题

选项

[完成后可按 Ctrl+Enter 发布]  预览帖子  恢复数据  清空内容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找回密码